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全国政协委员刘菊娇:须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机制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1个多月后,北京宝妈阮筱梅即将把女儿送进幼儿园。

  回顾过去3年,这位职场妈妈向记者用“挺过来”形容这段育儿历程,“1000多个日夜的托育难题,终于要翻篇了”。

  和众多双职工家庭面临同样困境,阮筱梅与丈夫因工作繁忙难以兼顾育儿。“方圆3公里内,我们跑遍了所有托育机构,不是价格超出预算,就是排队要等半年。”她无奈地说。

  最终,年过六旬的母亲不得不从郑州老家北上驰援。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开始了三代同堂的生活。

  阮筱梅的境遇,是当前普惠托育服务的一个微观缩影。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教育厅原一级巡视员刘菊娇在调研中发现,像阮筱梅这样“被迫家庭化育儿”的案例并非个例。

  “城区核心地段托育机构一位难求,部分新建社区配套托育中心却因地理位置偏远、服务时间不灵活等原因而乏人问津,面临招生难题。”在她看来,其背后折射出普惠托育服务“结构性矛盾”的现实挑战,更是家长们“托不起”“不敢托”“不愿托”“不便托”等多重困境的集中体现。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托育实际需求等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委,于近日共同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首次提出,加快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即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把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编织”成一张家门口的托育网络。

  “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服务供给破解发展瓶颈,急需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刘菊娇坦言,这意味着未来将通过统筹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和社会支持等多方力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动态供给机制,实现托育资源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

  她进一步解释说,应充分整合利用已有的托育机构、幼儿园、妇幼保健医院及医疗机构、社区公共空间等资源,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方式,让“1+N”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能充分发挥效能,真正实现“15分钟便民托育服务圈”的建设目标。

  平衡了服务可及性,“价格高”也是不少年轻父母选择托育机构时难以跨越的一道“槛”。

  为了让托育价格“降温”,《意见》提出多举措协同发力: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全部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社区托育可享免费或低收费场地;民办普惠托育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设置参考区间;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也被点名“带头办托”,相关费用可从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中列支。

  目前,中央预算内资金已支持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项目347个,为各地加快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提升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增加普惠托位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刘菊娇期待,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平台,通过其示范带动作用,为区域内各类托育机构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赋能。

  “重点突出优质服务的标杆效应,充分发挥中心在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和婴幼儿早期发展促进方面的专业优势,从而全面提升区域托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刘菊娇说。

  (刘菊娇系民进会员,节选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发文协同推进托育服务普惠扩容,委员建言——给“最柔软群体”以最坚实的守护》)

作者:记者 赵莹莹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