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让感恩文化破土 助毕节拔节新生

——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助力毕节打造“感恩之城”文化核心理念

发布时间:2025-08-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贵州毕节赫章县阿西里西大巡游期间,印有“感恩奋进”主题标语的巡游车。(民进中央供图)

  毕节——联合国贫困地图上,这里曾是刺目的坐标。自1988年毕节试验区启程之日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央统战部统筹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社会力量,长期参与毕节试验区改革、试验、建设和发展工作,从助力脱贫攻坚到赋能乡村振兴,再到“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统一战线力量始终源源不断为毕节注入高质量发展动能,同心书写毕节试验区波澜壮阔的蝶变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毕节发展、情系毕节人民,多次对毕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嘱托毕节“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心同行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2024年9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代表民进中央开明画院执笔,提出助力毕节打造“感恩之城”文化核心理念,让帮扶者和被帮扶者重溯同心本源、重温赤诚初心,助力“人人感恩不忘本、个个奋发勇争先”的鲜明精神标识在毕节全城加速跃升。在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的新征程上,统一战线力量继续与毕节携手共进,同心奔赴新的远方。

  ■ “感恩文化”是毕节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同心路”“同心阁”“同心桥”“同心公园”……在毕节,从公园银幕到商贸霓虹,一项项“同心工程”彰显统一战线强大力量,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见证全国统一战线与毕节人民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书写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毕节无处不在的‘同心’标识,正是当地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感恩表达。”第一次到毕节时,舒勇就被毕节的城市精神面貌所震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去不得’的乌蒙腹地已经变成‘了不得’的发展奇迹。一代代统一战线人士与毕节试验区相濡以沫、同心攻坚、携手并进,这是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同心”二字,重逾千钧。毕节试验区砥砺前行、发展变迁的历程,与民进中央的帮扶密不可分。毕节试验区成立后,民进中央积极投入试验区规划和建设工作,开展智力帮扶活动,并于1993年动员全会对口帮扶毕节市金沙县。中央统战部提出“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新模式以来,民进中央更是根据“毕节所需,民进所能”,举全会之力,在产业、教育、文化、医卫、公益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帮扶活动。特别是落实基础教育“领域”牵头责任,聚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进“开明”系列项目落户毕节,推动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工作走深走实。

  “一座城市的精神向度,决定了她的发展高度。文化赋能是巨大的,毕节通过几代统战人士共同关注,已经积聚了巨大文化‘能量’,一经‘勘探’出来就会喷涌而出。从去年‘磅礴乌蒙’系列丛书发布就可以看出,毕节拥有深厚的文化意识基础。以感恩文化作为核心载体,让城市空间能进一步被激活。”舒勇说,毕节群众民风淳朴、待客热情,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当下显现的城市态度。“毕节的城市发展核心文化符号是什么?感恩,再恰当不过了。这既是统一战线三十余年倾力帮扶的情感结晶,更是乌蒙儿女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

  “感恩文化并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而是毕节群众刻在骨子里、发自内心的具象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数十年如一日倾情浇灌下慢慢生长出来的。我们只是加速了这一文化的培育和勃发。”舒勇说,借助感恩文化之城空间载体,思维载体、概念载体,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路径。“我们希望助力毕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感恩文化,更加深刻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让‘感恩奋进’成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最亮丽的城市名片,把毕节当下感恩奋进、守正创新、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城市态度让更多人看到。”

  ■ 让“感恩文化”效能在毕节真正发挥出来

  “以文化人,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北京市篮球运动协会副主席、中共首都师范大学体育健康系党总支书记田士合,多年联合北京市篮球运动协会及高校教师在毕节开展“开明体育”帮扶工作。他和妻子谢红玲老师均非民进会员,家国情怀让他们加入民进帮扶队伍,成为统一战线帮扶工作的骨干力量。在他看来,参与帮扶同样让他们成长进步,这要感谢党的恩情,感谢贵州热土和当地群众的接纳。

  从襁褓中见证帮扶的婴孩,到如今不惑之年的建设者,37年帮扶让一代代毕节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心刻进基因。田士合认为,感恩文化不是口号式的转变,而是要让“感党恩、报国情”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自觉,化作建设家园的具体行动。

  “感恩文化核心理念不只是文化,应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舒勇表示,感恩文化有望创造出不可小觑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在他起草设想的行动计划建议中,让毕节当地更好地意识到如何去落地是关键。“我们要发挥好智库作用,更多的是助力毕节探索出具体方法,让感恩文化效能真正发挥出来。”

  2023年,民进中央印发推动“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实施意见,坚持发挥界别特色优势,助力毕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系统谋划“组团式”帮扶的“一盘棋”,探索出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帮扶工作思路。美育教育方面,“开明美育”项目在金沙县先行先试后逐渐推广到毕节。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还利用举办培训班等机会向会员发出《倡议书》,动员会员发挥专长,参与“开明美育”项目。2024年12月,民进中央开明画院指导毕节开明美术馆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落地建成,可满足200余幅美术作品展出需求,成为当地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艺术魅力的新平台。

  “助力毕节打造感恩之城,要找准感恩核心文化点和载体。”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组织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初到毕节调研时,舒勇还专程举办了一场“从人工智能创作看未来”的艺术专题讲座。他认为,人才是“开明美育”的基础,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能够高效支撑感恩文化落地。在民进中央支持下,民进中央开明画院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形成深入合作,在助力毕节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发挥作用。

  除建议设立“感恩文化节”、策划感恩音乐会、运动会等文化活动外,民进中央开明画院还提出“大馆带小馆”机制,如在北京舒勇美术馆展出毕节当地作品,展示毕节城市发展新成果,促进文化交流。此外,舒勇还提出打造“时空博物馆”的设想,如联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美术专业师生,将毕节市区空闲墙壁、建筑外立面等资源盘活,创作一系列以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帮扶工作为主题的书画艺术作品,结合“烛光计划”“开明画院讲师团”“流动美术馆”等工作,再推广到毕节各县(市、区),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展示“感恩文化”的城市空间。

  “接下来,我们还要寻找100个人物故事展示毕节感恩历史文化和当代感恩事迹。通过系统性量化,梳理出感恩文化具象符号、具象人物、关键事件和政策,最终把‘感恩文化’落到实处。”舒勇说。

  ■ 当地群众与统一战线力量的双向奔赴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当下的毕节,正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为强大精神动力,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维护之行、奋进之力。

  “毕节对建设感恩之城的建议非常重视,助力当地意识到感恩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成功了一半。”舒勇说,懂得感恩,是毕节人民的精神特质。当前的城市氛围,已让每一位毕节人、每一位来到毕节的人第一时间感受到感恩文化就在这里。“城市核心生产力不是千篇一律同质化,很多时候可能只需一个概念,就能很好激活城市活力。它可能不像黄金、矿石那么容易被发现,只是隐藏在了城市空间里,一旦释放不得了。”

  在舒勇看来,感恩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是为了凝聚更广泛的人心、共识、智慧与力量,是激发内生潜能、增强奋进动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塑造城市形象、凝聚发展合力的有力抓手。感恩文化激活的是原有闲置设施和资源,是可触摸、能执行、很务实的方法论。“比如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合作,就是把资源对接起来了。作为一项系统性社会参与和治理的文化工程,感恩文化的教育和引导是一个系统集成过程,要发挥合力久久为功。当真正可持续时,它的影响力也就大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记者注意到,在助力毕节打造“感恩文化”的过程中,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封俊虎还提议成立民进中央开明画院讲师团;副院长李学伟提出了“流动美术馆”建议;副院长王振倾情助力毕节公益事业;理事王羿致力于发扬民族文化……“我们还将通过全国各地开明画院导入优质资源,如通过民进西南地区省级组织艺术作品展览与当地师生进行艺术互动,在中小学提倡‘感党恩,强国有我’理想信念教育等。事实上,文艺工作者也需要多接地气,把艺术‘种’在大地上,这是一场双向奔赴。”舒勇说。

  舒勇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策划一场AI(人工智能)美术作品展,将毕节中小学生用AI创作的美术作品展出,让身在北京的统一战线成员见证“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的成果,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7月下旬,民进中央开明画院调研组还赴赫章县海雀村,回到“感恩奋进之城”起点。“这次‘寻根之旅’不仅是对刘子富老师的致敬,也是向37年来奋战在毕节热土上的统一战线人士致敬。”

  “‘感恩之城’助力毕节构建出政策、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具备公式的,这个公式可复制、可参考、可量化,关键是要找到自己城市的基因在哪里。”舒勇说,近期他正代表民进中央开明画院为民进中央定点帮扶安龙县的“加油文化”出谋划策。“现在正进行第三稿修改,相信这些建议也将为安龙县高质量发展助力。”

作者:记者 付振强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