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柯灵的文学抗战

发布时间:2025-08-06
来源:绍兴日报
【字体:

  抗战时期,柯灵(1909—2000)潜居于“孤岛”上海,编刊物,写文章,在“救亡图存、同仇敌忾”的大旗下,以纸笔为号角火炬,揭露日寇侵华罪行,鼓舞当时的读者,记录了时代的呼声,成为上海“孤岛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因此,他曾两度被日本宪兵队逮捕,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文艺作品,以战斗的杂文为主,涉及散文、小说、儿童诗歌、文艺评论、电影和话剧剧本等,还参与新闻、出版、教育等文化抗战活动。

  在上海“孤岛”时期(1937年11月13日至1941年12月8日),他先后主编的《世纪风》《早茶》《浅草》《草原》等报纸的文艺副刊,是主要的“上海抗战文化堡垒”,创建和延续了一条抗战和现实主义艺术的路线,在“孤岛”文化抗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柯灵说:“抗日报纸全部艰难复杂的斗争过程,大大地锻炼了新闻记者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在群众中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中国知识分子在漫长曲折、多灾多难的历史考验中,形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优良传统,又一次在新闻战线上显示出它的威力。”

  1942年后,柯灵出版了散文集《晦明》《望春草》,杂文集《市楼独唱》等。在《晦明》一书中几乎每一篇都在揭露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日本要以武力征服中国,其空军除了袭击贫民,还把火力集中在对文化教育机构的摧残上,“迫使人类回到莽原,把文明踩在脚下”。《回到莽原》一文记录了从卢沟桥事变到1937年10月15日,仅仅3个月,上海就被日寇空军袭毁大学14所、中学27所、小学44所,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等社会教育场所8处。除了上海,全国被摧毁的还包括天津、保定、南京、南昌、广州等地一共有23所著名学府。最令人愤怒的,是他们施加给中国文化人的“特别待遇”。凡在难民中看出有些像知识分子模样的,就加以拘禁,施以种种毒辣的刑罚。他在文末痛心疾首地呼告:“日寇憎恨文化,就像枭鸟畏惧光明一样。逼得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为了自卫,为了民族的生存,我们举起了抗战的烽火!同时为了保卫世界和平,维护公道,我们举起了反抗的义旗!”

  参观绍兴博物馆时,我看到历史文化陈列的《前言》是柯灵先生撰写的。先生论历史,大江东去,浩浩荡荡,千古人物,各领风骚;先生说文化,小溪潺潺,源远流长,百花齐放,灿若星河。绍兴龙山上著名的《飞翼楼记》,是柯灵撰写的关于越文化的经典宣言:“古越飞翼楼,建于春秋末叶,距今二千五百年,史笔煌煌,载在典籍。其时天下鼎沸,列国兼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败北,入吴称臣,蓬首垢面,忍辱负重,奴役三年,获释生还,重履故土。一时百姓欢呼,群臣称庆,上下一心,誓使山川重秀,日月更新。范蠡受命筑城立郭,观天文察地利以百里之封建千秋之业。更筑飞翼楼于卧龙山巅,以象天门,压强吴。勾践劳身苦行,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达复国兴邦、报仇雪耻的宏愿。历史的可贵,正在于瑰玮博奥,发人深省。吴宫麋鹿,越社丘墟,封建霸业,早已成尘。五湖烟水,范蠡机先。金阊舞歇,浣纱石在。伍员惊涛,文种伏剑。波谲云诡,动魄惊心。而坚忍不拔,奋发图强的壮烈精神,发扬光大,蔚然成中华民族之魂。盛衰倚伏,宇宙清宽,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飞翼楼栉风沐雨,早已完成历史任务。当此改革开放之会,世纪交接之秋,鸠工新建,重见崔巍,承前启后,勠力新猷。稽山苍苍,镜水盈盈,天长地久,共证同心。时一九九八年初夏,勒石为记。”

  《沧桑忆语》这本柯灵的散文集,留给后人的是永远的怀念和敬爱。他的文字,不会随着作者的离去而消失,而是会越来越多地感染着那些爱读书的人们。沧桑的岁月已去而不返,美好的生活,正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柯灵在暮年说:“生活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生而有涯。每个人只能读到有限的章节,因此必须认真地读。必须画好生命的句号,不辜负自己到这瑰玮的人世走这一遭,使自己能够安静而轻快地作一次最后的发言:永别了,世界,祝福你前途无量!”(《画好句号》)。

  柯灵曾为绍兴撰写过诸多碑文、序言、传记、题词,比如:为福全秋瑾祖居题写的“青史璀璨,故里馨香”;为绍兴名人馆题写的“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人家给的稿酬,他悉数退回,认为自己能为家乡撰文“已是无上光荣”。他曾荣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奖、第三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等奖项的奖金,均奉献给了社会。当有人提议为他在家乡建纪念亭时,他则坚决予以制止,并谦言:“我对党和人民并无什么贡献,写点文章,薄有文名,有什么了不起,不值得如此招摇!”

作者:那秋生
责任编辑:满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