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舒勇: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06
【字体: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这场技术革命不仅重塑着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则,更在精神层面引发深层次的观念变革。作为艺术创作者与科技观察者,我通过持续三年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正在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独特的价值坐标系,这种文化赋能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在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部署和文化数字化战略指引下,我们亟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文明发展范式,将五千年文明积淀转化为数字时代的创新动能。

  技术革命与文明重构的双重变奏

  人工智能的颠覆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其重构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范式。当智能系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学术论文框架,生成媲美专业画师的作品时,传统知识生产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解构。这种技术跃迁使得《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从神话想象转化为现实存在。但需要清醒认识到,这种突破既带来生产力解放的曙光,也暗含文明异化的风险。

  技术普惠的表象下潜藏着认知断层危机。当技术鸿沟以几何级数扩大时,多数人正从文明创造主体异化为技术被动接受者。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对比研究显示:过度依赖智能工具的创作者,其自主创新能力呈现系统性衰减趋势。这种现象深刻印证了工具理性对主体性的侵蚀警示,也凸显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唯有在技术应用中保持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质变而非异化。

  文化基因与智能进化的深层对话

  在长期的艺术实验中我观察到:不同文化语境的训练数据会塑造智能系统的美学特征。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视觉表达的技法层面,更深入价值判断的算法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正在为AI发展注入独特的东方智慧。我在长达600多天,以宋元山水画为研究对象的数字重构创作中发现:智能系统通过学习传统艺术经典,其生成算法会自然趋向“气韵生动”的美学标准。

  这种文化基因的渗透具有多维向度:在空间维度上,它重构了人机关系的伦理框架;在时间维度上,它搭建起传统智慧与未来科技的对话桥梁;在价值维度上,它为技术发展提供了“致中和”的校准机制。正如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我们需要在智能系统训练中强化中华文化数据要素,将文化基因编码为算法时代的“数字染色体”。

  创作维度的升维与降维博弈

  在传统绘画与智能创作的对比研究中发现,使用智能工具可将创作效率显著提升,但创作者的心理满足度却呈现反向相关。这种效率与价值的悖论揭示了技术赋能的双刃剑效应——当技术便利正在消解艺术创作最珍贵的“不确定性”价值时,传统笔墨技法中“笔断意连”的禅意表达,为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校准路径。挑战人工智能不断形成的经验、规则和逻辑,将成为人类未来的主要工作与生活方式。但转机恰恰蕴藏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中:通过将书法运笔的力度曲线、水墨渗透的物理模型等东方美学要素编码为算法参数,我们能够构建具有文化辨识度的智能创作系统。

  中庸之道的当代技术诠释

  面对AI发展的多重风险,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治理智慧。将“执两用中”思想转化为算法伦理框架,在决策模型中引入“最小伤害原则”,为技术伦理提供了可量化的东方解决方案。这种伦理算法不是简单的技术妥协,而是“时中”智慧的数字呈现——在动态平衡中寻求最优解,在多元价值中实现最大公约数。在数据治理层面,借鉴“阴阳平衡”理念设计的动态数据权体系,既保障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又维护个体隐私权益。这种治理模式实现了“义利之辨”的现代转化:通过构建数据流通的“礼法框架”,既释放数据要素的生产力价值,又守住文明伦理的底线。这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形成理念共鸣。

  为落实“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我今年提出建议建立“数字要素×文艺”创新机制:通过智能系统深度学习文物数据,解析传统艺术的意境层次;开发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文化传播平台;构建传统文化认知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些实践方向与提案精神深度契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具体实施路径上,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首先是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将文物、典籍等转化为可计算的文化数据要素;其次是文化价值的算法重构,通过机器学习提炼传统美学的数理模型;最后是文化传播的智能增强,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这种系统化推进策略,既遵循“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规律,又符合“人工智能+”行动的技术演进逻辑。

  超越工具理性的精神家园

  在智能技术应用中,需要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追求。当技术发展植根于“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在系统中植入“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就能为智能革命校准航向。这种超越工具理性的价值追求,与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形成深层呼应——真正的生产力跃升,必然是技术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协同进化。

  构建数字时代的文明高度,不仅要在技术维度上发力,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编码为算法参数;也要在制度维度中体现,建立文化导向的技术伦理规范;同时,也要在价值维度培育“技以载道”的创新文化。这种立体化建设框架,既传承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传统智慧,又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实需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的五大显著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正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而人工智能为现代人类带来的最核心价值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价值观的红利。当中国人在应用这一技术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价值观的真正力量时,便会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

  (作者系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

作者:舒勇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