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碑旁的“双向奔赴” 民进呼伦贝尔市总支助力北疆边境治理焕新颜
在祖国北疆绵延1733.32公里的边境线上,有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常年与风雪为伴,与界碑相依,在寂静边关默默守护万家灯火。
然而,光荣背后,是他们面临的诸多现实挑战。“商业用电费用竟占派出所业务经费三分之一!”2024年盛夏,民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总支主委李颖婷带队赴新巴尔虎右旗边境管理大队调研,一组数据引发了调研组的关注。
“无奈账本”的背后,是驻扎边境的基层单位长期面临的共性难题。调研结束后,民进呼伦贝尔市总支将调研结果转化为社情民意直通内蒙古自治区两会,推动电费难题进入解决“快车道”。
除电费困境外,民进呼伦贝尔市总支调研组还发现另一难题——边防部队退出现役转为人民警察编制后,不再享受家属随军安置政策。
对此,调研组及时提出干警家属随调、子女入学等建议,并得到呼伦贝尔市有关领导当场批示。“民进同志的调研像‘及时雨’,解了我们的‘心头渴’!”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俄蒙边境政策研究室三级高级警长塔拉呼感慨。
从“经济账”到“民生账”,2024年来,民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总支多次深入边境一线调研,将移民管理队伍的急难愁盼转化为系列提案。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期间,民进呼伦贝尔市总支提交《关于加快我区边境辖区技防设施建设构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提案,从装备、人才、民生三个维度提出建议:为边境派出所等基层一线单位配备抗干扰性强的高科技巡逻装备;加强护边员队伍建设,提高待遇,强化培训;进一步加大边民和护边员补助政策力度,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该提案已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单篇采用并列为重点提案,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动将提高边境技防能力等内容纳入国家和自治区“十五五”相关规划。与此同时,护边员群体也获得更多社会关怀,当地三甲医院为其开通了就医绿色通道,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一种以“科技支撑、人才保障、民生改善”为特征的现代化边境治理新格局,正在北疆稳步形成。
民进呼伦贝尔市总支的脚步并未止步于政策建言。今年5月,他们联合呼伦贝尔市党委军民融合办相关单位,共同组织开展了持续2周的“健康巡边行”活动,为1500余名边防官兵、民警和护边员提供诊疗服务,让看病不便的边关拥有了“移动三甲医院”的温暖。
从解决“一度电”的民生小事,到谋划“一张网”的治理大局;从纸上建言到落地见效,民进呼伦贝尔市总支与戍边队伍的“双向奔赴”,正让北疆边境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正如一位来自宝格德乌拉山下的护边员所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边境线,更是各族儿女共同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