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金永伟:一座桥和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5-09-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永定河上桥梁无数,最负盛名的当属卢沟桥。

  此桥建于金代。金代建都北京,京城西南永定河流经之地即成中原入京咽喉要道,“九省通衢”必经之地,京城锁钥的要冲之地呼唤出这座石质拱桥。石桥设计科学、造型优美,拱券联袂、雕刻精美、装饰富丽,成功解决了在水流湍急、洪水泛滥、多泥沙的河流上建造永久性桥梁的世界性难题,工程技术和工艺水平都达到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平。有了桥,大河之上再无畏途,商旅往来熙熙攘攘、兵马驻防奔走于道、使臣通好络绎不绝。行于桥上,近观河水奔流不息,远望西北群山拱峙。待得清晨,月色晓雾中的石桥朦胧中多一份秀美,阳刚中多一份柔和,借助文人墨客诗词吟咏,“卢沟晓月”自元代便成“燕京八景”之一。

  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卢沟桥上数不清的石狮子。这些数不清的狮子自然也还是有数的,历经800多年的修补增减,两侧桥栏古拙的望柱上现存501只造型各异的狮子,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其状蹲伏、昂首、沉思、捕食、嬉戏、嘶吼、负子……千姿百态,涵盖了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石雕艺术风格。如今,走在桥上,依稀浮现历代匠人一锤一凿,精雕细刻的身影,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理解,錾入一块块坚硬的石头,幻化出一头头威武可爱的猛兽。永定河水流淌千年,卢沟桥上斗转星移,这座古老的石桥屹立不倒,终成华夏大地上的经典名胜。

  有了桥就有了城。宛平城因桥而生,与卢沟桥唇齿相依。有了桥,永定河再无阻碍,广阔平原无险可守,过了桥一路坦途直指京师,方便了商旅行人,也增添了京城的防御压力。建城防守自然成了不二之选,明代迁都北京后,在卢沟桥头建起了宛平城,可谓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小城,当仁不让的“京畿首驿”,担负起扼守西南门户、拱卫京师的战略重任。城不大,仅有东西两门,西门正对卢沟桥,东门面向北京城,过桥即入城,出城即上桥,正合军事城堡的功能所需,利于防守和检查。城池小巧坚固、城墙高大厚实,防御设施齐全,军营衙署齐整有序,周长仅两公里的卫城没有繁华的市集酒肆,却时常战车辚辚战马萧萧,与桥头的晓月清风,凝固成中国人数百年的记忆。

  1937年,宛平城外的枪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古城,侵略者的铁蹄划破了桥头的残夜晓月。这座城和这座桥成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开端,激起了华夏儿女同仇敌忾气壮山河的豪情,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从此,卢沟桥、宛平城,不再仅仅是一处名胜,一座城池,它们成了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处历史坐标,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抗侵略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永远镌刻在人类和平的丰碑之上。

  历史不容遗忘!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整修一新,重新布展开放。民进中央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赴纪念馆参观学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改陈后的展厅空间开阔、主题深刻、馆藏丰富、展示手段生动立体,1525张历史照片、3227件抗战文物,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馆内人潮络绎不绝,自7月8日开馆,至8月21日就迎来观众50多万人次。大家在这里,重温烽火岁月,接受精神的洗礼,汲取前行的力量。

  走出展厅,登上宛平城城墙,恰是雨后骄阳,浮云苍狗,远处青山如黛,城内街巷井然,人来人往,一派祥和安然。漫步卢沟桥,精美的石狮历尽沧桑更增厚重。城墙上刺眼的弹坑还提醒着人们惨痛的历史,青苔斑驳的城砖默默诉说着远去的故事。这座桥,这座城,是祖国壮美的山河!硝烟虽已逝,历史尚有痕!我想,人们之所以在和平时期愿意来到这里,无疑是对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致敬,对伟大抗战精神的铭记,对历史的回望和珍视,对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的珍惜!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

作者:金永伟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