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基平:创新汕头侨乡文化旅游模式 提升潮汕文化国际传播力
“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正在精心谋篇布局。在这一关键节点,我们要紧扣国家高质量发展主题,贯彻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落实汕头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和做好“侨”的文章。深入挖掘侨乡文化资源、创新文旅发展模式、增强文化国际传播力,对汕头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具有重要意义。
汕头作为著名侨乡,潮汕文化底蕴深厚,侨力资源丰富。当前侨乡文化旅游开发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模式传统、体验单一、传播力弱等问题,经济与文化价值尚未充分释放。创新文旅模式,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途径。
现有优势
(一)文化资源富集独特,历史底蕴深厚绵长。汕头作为潮汕文化核心区,拥有八大类1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2项。潮剧、潮乐雅俗共赏,蜚声海外;工夫茶艺蕴含“和敬清寂”的哲学智慧;潮菜以“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的特色享誉中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侨批档案作为“跨邦越域的记忆遗产”,记载了近代潮侨艰苦奋斗、心系家国的感人历史,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此外,澄海陈慈黉故居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其建筑中西合璧,融合潮汕传统“驷马拖车”格局与西式装饰元素,占地2.54万平方米,拥有506间厅房,是潮汕侨乡建筑的杰出代表和重要文化地标。
(二)侨力资源规模宏大,情感纽带坚韧深厚。汕头是我国著名侨乡,有“海内一个汕头,海外一个汕头”之称。据统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潮籍侨胞超过1500万人,形成了“潮人遍天下”的独特现象。这些侨胞中涌现出大批商业巨子、文化名人和科技精英,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侨胞回乡探亲访友、投资兴业,累计捐资捐物超200亿元支持家乡建设。
(三)文旅设施日趋完善,体验场景丰富多彩。近年来,汕头投资超50亿元推进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重现“百载商埠”历史风貌。镇邦路美食街汇聚30多家老字号餐饮,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南澳岛依托海岛生态资源,打造了青澳湾、金银岛等一批网红打卡点,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陈慈黉故居也正致力于打造全国侨文化示范基地,通过增设侨批文化展馆、举办文化活动等,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利用的转变。
(四)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以“侨”为主题的国家级平台,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多项政策优惠。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汕头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市级财政每年安排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超1亿元,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文旅品牌推广和文创产品开发。
存在不足
(一)文旅产品同质化,体验深度不足。现有文旅项目仍以传统观光、美食体验为主,缺乏对潮汕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沉浸式、互动式体验项目不足总量的20%,难以满足游客对个性化、高品质文旅体验的需求。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能力较弱,未能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
(二)侨资源联动不足,合作机制缺乏。目前汕头与海外侨团的合作仍停留在节庆联谊、回乡参访等传统层面,缺乏常态化、机制化的合作平台。据统计,全市仅有不到15%的文化旅游项目有海外侨胞直接参与投资或运营。针对二代、三代侨青的文旅产品严重缺失,现有寻根研学产品数量不足产品总数的10%,且内容单一、体验浅表,难以满足新生代侨胞对文化认同和深度体验的需求。
(三)国际传播能力薄弱,体系建设滞后。汕头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国际文旅传播体系,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总量不足50万,且内容更新频率低、互动性差。多语种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官网英文版更新不及时,小语种服务更是空白。文化传播内容往往直接翻译中文材料,缺乏对海外受众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针对性调整,导致潮汕文化的独特价值难以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纳。
(四)产业融合层次较浅,链条延伸不足。文旅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大多停留在表面层级。文创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潮汕文化IP;文旅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有限,智慧景区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文旅+会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每年举办的国际性会展活动偏少。产业链条较短,缺乏具有规模效应的文旅产业集群,对相关产业拉动作用有限。
(五)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全市多语种服务的覆盖面严重不足,4A级以上景区多语种标识覆盖率仅60%,多语种讲解服务更是稀缺。国际支付便利度较低,主要景区和商业网点外币兑换点不足20处,跨境支付受理覆盖率不到30%。涉外接待能力明显不足,全市具备接待外宾资质的导游不足百人,高端酒店国际化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国际游客的体验满意度。
对策建议
建议在“十五五”期间系统实施“汕头侨乡文化旅游创新提升工程”,从机制创新、要素整合与品牌建构三大维度深度推进。
(一)建立文旅融合创新机制政策协同。成立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的“侨乡文旅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文化、旅游、外事、侨务、财政等资源。制定《汕头侨乡文化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分期目标、重点任务与主体责任。设立侨乡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开发、国际营销、人才培养及数字化转型。
(二)构建潮侨文化IP体系业态深度融合。以“潮侨记忆工程”为抓手,系统梳理、修复和数字化保存侨批、侨宅、口述史等独特资源。重点支持陈慈黉故居等文化地标深化文旅融合项目,利用其宏大的建筑空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展沉浸式文旅体验,如数字互动展陈、侨批书写体验、主题实景剧本游等,让游客深度感知侨乡历史与文化。
(三)打造全球潮侨文化交流圈资源联动。依托“海外潮人社团联谊中心”,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聘请潮籍知名人士、青年领袖担任“汕头文化海外推广大使”。开发“重返侨乡—文化寻根”系列定制产品,设计串联陈慈黉故居、小公园开埠区等的“侨乡记忆”旅游线路,与海外华校合作开展“潮汕文化云课堂”“侨青夏令营”,强化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
(四)构建多语种跨平台国际传播体系。打造国际化的“汕头文化”品牌视觉体系,推出多语种宣传片、纪录片及短视频产品。鼓励利用VR/AR等技术,构建陈慈黉故居等侨文化的数字化国际传播平台,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传播矩阵,力争3年内海外平台总粉丝量突破200万。高水平举办“潮汕文化国际周”“全球潮人艺术展”等品牌活动,增强国际能见度。
(五)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拓展路径。积极发展“文旅+会展”,依托华侨试验区争取更多国际性会议、展览落户。探索“文旅+康养”,结合潮汕中医药文化和南澳生态资源,开发面向国际市场的康养旅居项目。推进“文旅+数字”,鼓励企业利用VR/AR、元宇宙等技术开发数字文旅产品,拓展线上消费场景。
(六)提升基础设施与服务国际化水平。推进“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实现4A级以上景区多语种智能导览、线上预约、国际支付全覆盖。开展“国际旅游服务提升计划”,对从业人员分批次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涉外接待能力。完善多语种标识系统,优化外币兑换服务和跨境支付便利度,营造“无障碍”国际旅游环境。
(作者单位:民进汕头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