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民族精神的壮歌
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剧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项目电视剧《归队》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以东北抗联为题材的电视剧,通过对抗联普通战士的深入表现,凸显不屈的民族精神,是难得的佳作。电视剧聚焦抗联战士的命运,把不同背景和生活经历、为了保家卫国走到一起的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传奇遭遇展现出来。
抗战的大时代风云通过几个普通战士的故事得以展开。从普通抗联战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看到的是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赵尚志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事迹也传扬至今。而《归队》则选择从普通抗联战士中深入挖掘,在一个个离散的战士归队过程中展现,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调性和风格。《归队》的人物塑造生动立体,故事走向曲折丰富,让人物在故事中彰显个性,从故事情节的展开里体现个体选择,从小切口进入,让大主题更鲜活;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把抗联人物的群像塑造得有声有色,让英雄的辉煌在具体情境中呈现,让庄严的牺牲和无畏的付出在人物的际遇中体现,让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大时代的东北生活之中,从中看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感悟到中华民族文明力量的感召。
故事一开始就表现了抗联战士身处绝境,他们被包围打散,但都有一个“归队”的坚强信念,找到集体、继续斗争是他们共同的心声。自然环境的残酷、日伪势力的残暴、生活状况的险恶、家庭亲情的牵挂,无数的考验都在试炼着这些被打散的战士,他们不得不在没有集体支撑的艰难环境下作出选择。
故事成功塑造了抗联战士群像,无论是鲁长山的从容坚毅,还是汤德远的不弃不舍,或是田小贵的赤诚热心,抑或兰花儿的坦诚真挚,都勾勒出抗联战士的性格。每个人都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命运让人难忘。他们在分散后的经历不同,面对的情势各异,但归队是他们最终的承诺。而那棵让他们重聚的大树,正是一个象征,一种精神的召唤,一个生命的归宿。他们最终要在这棵大树上刻上自己的号,那是他们的使命和责任的体现,也是这些普通的生命所具有的那种英雄气概的集中体现。这个伟大的民族如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这些寻求“归队”的战士就是构成大树的那些枝干和树叶,树叶可能一度飘零,枝干可能一时折断,但大树依然挺立。这个民族正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构成,他们在这个时刻的选择,正是民族选择的一个部分,他们的命运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大树不倒,青山依旧。《归队》所展现的是在民族危亡、山河破败的历史关头,中国普通人的民族大义。他们的英雄行为正是在为我们开出光明的前途,“天不能灭,地不能埋”的浩然正气,在这里凝聚,通过这些普通的战士集中地体现出来。中国人身上那种来自自己“文化基因”的情怀和责任在这里被展现得格外感人。而传奇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让我们能够进入他们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中国抗战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归队》深入地发掘和真实地呈现抗联的故事,“史”的探究和“诗”的追求,让这部电视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这部电视剧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精彩地呈现了当时东北丛林中的生活和文化,展现了当时东北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土色彩。无论是挖参或是淘金的故事,还是山寨豪强老林村落的情节,都具有当时东北生活的鲜明特色。东北的民俗和风土中所具有的那一份独特,正是这些抗联英雄们的故事背景。白山黑水之间、深山老林之中,背景的真实和生动让这部剧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这些普通英雄的行为有了更为可信的依据,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这片土地上才更为真切。保卫大好河山,守护自身家园,中国精神的代代延续传承,也是这部剧的核心所在。
《归队》中抗联英雄的伟大正是由于他们没有更多的后援,为了这片土地不被占领和掠夺,他们挺身而出,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态中参加了抗战,成为了战士,而这个战士的身份,正是他们“归队”选择的最终追求。他们为这个国家奋斗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荣光的一部分。
《归队》唱响了一部民族精神的壮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