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婆雷洁琼
我是雷洁琼的侄外孙,从四岁开始便与姑婆一同生活。童年记忆里,姑婆总在忙碌,每天放学后我都能看见她在书房伏案工作的背影,有时是对着一摞摞厚厚的资料写写画画,有时是拿着各种报纸或文件仔细阅读。一整天里,我们极少有共处的机会,唯有晚饭时,才能短暂地坐在一起。每天傍晚六点半,姑婆会准时放下工作,和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多是清淡爽口的家常菜。我们家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边吃晚饭边看《北京新闻》和《新闻联播》。那时的我还不懂国家大事的意义,只记得姑婆看新闻时格外专注。直到我慢慢长大,逐渐了解到姑婆的工作,才真正明白这份忙碌背后的重量——她不仅是在为自己忙碌,更是在为国家的社会学研究、为教育事业的重建、为民生福祉的改善,一刻不停地奔忙着。
姑婆曾说过,“不断追求,不断奉献,便是最大的幸福”。这句话是贯穿她百年人生的行动指南。十九岁那年,她怀揣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远赴美国留学,在加州大学学习化学工业。之后姑婆希望能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转为攻读社会学,最终获得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并以中国留学生最优学习成绩获“银瓶奖”。归国后,她立刻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事业:在燕京大学任教时,她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带着学生深入农村调研,只为搞清楚老百姓真正的需求;“一二·九”运动爆发时,她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为抗日救亡大声呐喊;之后她毅然奔赴江西参加抗日战地服务工作,举办了多期妇女干部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抗日基层妇女干部;“下关惨案”中,她为争取和平民主,直面暴力袭击,即使受伤流血,也从未动摇过信念……
更让我们晚辈敬佩的是,姑婆从未因年龄增长而停下脚步。八十一岁高龄时,她先后接受任命,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为“一国两制”的实践贡献智慧。九十岁那年,她依然在北京大学带博士研究生,时常叫博士生来家中,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即使到了晚年,她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读报、看书,遇到重要的内容,还会让我的母亲帮她记下来。后来她精力渐渐衰退,眼睛也看不清了,就坚持让我的母亲每天给她读新闻,从国内政策到国际局势,她都听得十分认真,偶尔还会跟我们讨论几句,思维清晰得让人忘记她已是高龄老人。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姑婆是一位严肃、严谨的学者,但在我们家人心中,她更是一位风趣幽默、懂得体贴他人的长者。我至今记得一件小事:有一年,一位年轻的记者来家里采访姑婆,大概是第一次面对这么有名的前辈,记者紧张得手都有些发抖,提问时声音也带着颤音。姑婆看出了他的局促,没有直接开始采访,而是指着客厅角落里的绿毛龟,笑着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在绿毛龟旁边放一个牛的雕像吗?”年轻记者一下就蒙了,愣了几秒后摇了摇头。姑婆笑着对他说:“因为我家绿毛龟最爱吃牛肉了,放在它旁边馋馋它。”一句话说完,年轻记者笑出了声,我们在场的家人也跟着笑了,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下来。后来那位记者说,就是姑婆这一句玩笑话,让他觉得这位前辈特别亲切,采访也变得格外顺利。
我们家与民进的缘分,是由姑婆开启的。我的父母年轻时就常帮姑婆接待家中来访的各位民进先贤,后来他们也先后加入了民进,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民进会员的责任。我也始终以姑婆为榜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最终在基础教育领域工作了二十年后,正式成为一名民进会员。现在我的女儿也渐渐长大,我常给她讲姑婆的故事,讲姑婆为国家、为社会做过的事,或许将来有一天,她会成为“民四代”会员,将这份与民进的缘分和姑婆的精神传承下去。
如今,我们纪念姑婆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不仅仅是为了追忆她的一生,更是为了传承她的精神,传承她“不断追求、不断奉献”的信念,传承她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传承她严谨治学、乐观豁达的品格。作为她的晚辈,我们会永远记得她的教导,好好做人、认真做事,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民进的优良传统。
(作者系民进会员,雷洁琼侄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