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抗战期刊中的人与事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辉煌篇章。
抗战期间,无数期刊记录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抗争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期刊史料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更是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梳理多种抗战期刊所记录的人与事,与读者共同感受那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壮烈史诗,汲取伟大抗战精神中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
一、东北烽火血路
1933年,《生活画报》第14号在上海出版。该刊为邹韬奋先生所创办《生活》周刊的副刊。本期专题图片《热血与冰雪》报道了在冰雪中行进的东北义勇军马队,以及冯占海部队在黑龙江省方正县缴获敌方迫击炮等场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进犯吉林,掌握军政大权的吉林省代理省长熙洽闻风而降,竟命驻吉林东北军不得抵抗。冯占海拒不服从该命令,率部驻扎吉林城外与日军对峙,打响吉林抗日第一枪。短短数月间,冯部发展至2万余人,转战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屡挫日军。1932年6月,冯占海将所部改称为吉林抗日义勇军,自任总司令,下辖12个旅及4个支队。他还制定包括“坚持抗战到底”“收复吉、长,捉拿卖国贼熙洽”“不扰民”“至死不投敌”等7条“抗战公约”。
东北各地相继涌现大量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二、投身抗战洪流
她是《良友》画报上的“郑女士”,也是中统特工“蓝鲸”,更是抗日英雄郑苹如。
1918年,郑苹如生于日本。其父亲郑钺(又名郑伯英)在留学日本政法大学期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其母亲木村花子出身日本东京名门。郑钺夫妇回国后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郑苹如凭借青春靓丽的外形和一口流利的日语,奉命打入日军内部,为抗战搜集情报。1937年7月,19岁的郑苹如登上颇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封面。因隐蔽身份需要,所以该刊仅标注“封面人物郑女士”。
1939年冬,郑苹如受命接近丁默邨,伺机锄奸。郑钺鼓励她:“抗日锄奸,对国家民族有利,对四万万同胞有利,此事非做不可!”行动失败后,郑苹如不幸被捕。1940年2月,就义前,她从容地对行刑者说:“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年仅22岁的郑苹如英勇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该期《良友》画报还刊登了方大曾的新闻摄影作品《保卫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后,战地记者方大曾第一时间赶赴卢沟桥前线,拍摄照片、采访官兵,被誉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他在文中预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
三、用笔墨筑起抗战长城
1938年5月,《抗战文艺》在湖北武汉创刊。该刊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抗战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申明:“我们应该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将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寇敌,争取胜利。”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下设总务部、组织部、出版部、研究部4个部门,由老舍、胡风等人长期主持部务,体现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代精神,成为共产党、国民党与无党派人士三方合作、团结御侮的象征。
《抗战文艺》编委会由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作家组成,包括田汉、朱自清、朱光潜、成仿吾、老舍、郁达夫、茅盾等33人。其《发刊词》指出:“文艺——在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疆场上的一位身经百战的勇士!它在中国民族的喋血苦难之中生长,津津地伴随着为痛苦而挣扎的民族,‘以血泪为文章,为正义而呐喊’。”
四、穿透暗夜的“东方预言”
江苏徐州失守后不久,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题为《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与中日基本国情,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这篇演讲内容经整理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43期、第44期合刊(1938年7月刊)发表。该文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论持久战》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成为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对八路军、新四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众多国民党将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1938年8月,《大美画报》第7期在上海出版。该期封面人物为中国抗日将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本期刊发了《后方民众加紧抗敌运动》《晋东战报》《最近豫北俘获日军解赴汉口》等前后方抗日活动纪实、各地战役等大量的图文报道。
《大美画报》创刊于1938年5月,具体停刊时间、停刊原因等信息不详。其社址设于上海外国租界,由具有美国商业背景的《大美晚报》创办,赵家璧主持。该刊配合《大美晚报》进行抗日宣传,以“使大众能知天下事”为宗旨,通过图像报道不仅记录日军侵华暴行,更呼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抗日,并争取国际正义力量援助中国抗战。
六、站在抗战舆论战争最前线
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由沙飞担任主任,下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股。同年7月7日,沙飞与战友们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村创办《晋察冀画报》。该画报除向军区、边区党政机关及相关单位发行外,还寄送延安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其他抗日根据地和重庆地区,并在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及全国各大书局销售。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上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
《晋察冀画报》的连续出版引起日军惊慌,日军在“扫荡”中将画报社列为主要军事目标。1943年12月9日拂晓,敌军突袭画报社所在地,抢走印刷物资,造成人员伤亡与被俘,日军遂宣称已摧毁画报社。然而,不久,《晋察冀画报》再度出版,这不仅有力地回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极大地鼓舞了晋察冀军民的抗日斗志。
(作者系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