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会员吴敏:法律援助之路上的追光者
图为吴敏参加2025年海南省法律援助中心“五一”普法活动。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热土上,有一位用法律守护他人的追光者。八年来,她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校园课堂、企业社区,将法治的阳光洒向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法治为民的重任。她,就是民进会员、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吴敏。
2018年,初到法援中心的吴敏,面对纷繁复杂的法律咨询曾一度手足无措。“记得第一次接待来访群众时,虽然勉强解答了问题,但总觉得不够透彻。”下班后,她独自留在办公室,将当天的案例逐一整理,对照法条反复研读。那段时间,她的办公桌上总是堆着厚厚的法律典籍,电脑里存满了各种典型案例分析。“每个案件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专业再专业。”
为让法治温度润物无声,吴敏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他们积极争创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专门设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窗口,与区法院、区检察院构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联动机制,编制并发放《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申请告知书》,持续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送去量身定制的“法治大餐”,并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融入普法内容,引导未成年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甲子中学的一堂法治课上,吴敏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解读“侵害财产性犯罪”,生动讲解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法律援助的案例。课后,一个腼腆的男生走过来对她说:“老师,我以后也想当律师,帮助像您今天讲的那个案例中一样需要帮助的人。”这一刻,吴敏看到了法治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不仅要让群众知法,更要让基层干部懂法、用法。”针对农村地区的法律需求,吴敏组织编写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及解决途径》培训教材,带领团队深入各乡镇开展培训。
八年来,吴敏和团队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000余件,解答咨询14000余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400余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加班加点的不眠之夜,是无数次据理力争的庭审现场,是无数遍耐心细致的法律解释。
吴敏深知,法律援助不能被动等待,必须主动出击。她推动建立的“一次性告知”和“容缺受理”制度,让群众告别了“来回跑”的烦恼;构建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网络,让偏远乡村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专业法律服务;创新建立的“信访+法援”联动模式,让困难信访群众也能得到法律援助。一系列便民举措,让法律援助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法律援助暖民心 排忧解难情义深”——这面锦旗,表达了农民工吕先生的真挚谢意。此前,他为追讨一万多元工资多次奔波未果,而在申请法律援助后,很快便成功拿回了自己的血汗钱。收到锦旗那天,吴敏对团队说:“这面锦旗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帮助更多像吕先生一样需要法律援助的人。”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吴敏又将目光投向新业态劳动者,不断拓宽法律援助宣传范围。在数智科技园的“暖新驿站”里,她为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量身定制“法援智坊”课程。“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是个新课题,我们要走在前面。”她说。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生活守护者。”这是吴敏常说的话。在大坡镇中税村的法治宣讲会上,她用当地方言揭穿电信诈骗套路,老人们听着熟悉的乡音,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阿叔阿姨,天上不会掉馅饼,陌生链接不要点!”这些朴实的话语,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能打动群众的心。
如今,走进琼山区法援中心,28面锦旗无声诉说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有的来自拿回工钱的农民工,有的来自获得赔偿的事故受害人,有的来自脱离家暴阴影的妇女……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吴敏和团队倾注心血的见证。
作为民进会员,吴敏始终不忘立足本职、双岗建功。在“书画进社区”活动中,她创新地将普法宣传与艺术鉴赏相结合;在“新春送春联”时,她不忘发放法律援助宣传册;就连在书画展上,她也巧妙融入法治元素。这种将专业与履职相结合的做法,让她赢得了“普法多面手”的美誉。
在吴敏的带领下,琼山区法律援助中心不仅是一个法律服务窗口,更成为群众心中的“暖心驿站”、公平正义的“守护驿站”。如今,这位法援路上的追光者,依然每天奔波在普法第一线,用专业知识为群众排忧解难,用法治温情守护万家灯火。“每帮助一个群众,就是为法治中国建设添一块砖、加一片瓦。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