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凯:与碎片对话的“文物医生”
在山西博物院一角,安静得能听见呼吸的修复室里,民进会员、山西博物院陶瓷文物修复师续凯正俯身于一盏破碎的宋代影青莲花碗前。凝视着显微镜、操作着镊子的他,仿佛一位穿越时空的“文物医生”。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守护着53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续凯正是无数守护者的其中一位。
25年来,续凯的工作台上常堆着上百块瓷片,每一片都需依纹路、弧度、釉色归位。同事称他有“完美主义强迫症”——模具不平就重来,颜料不准就重调,连微尘也须以自制工具清理。
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源于续凯对文物修复的认识,他说:“我不是在修复器物,我是在对历史负责。”为此,他时刻牢记“最小干预”“可逆性”原则,既修复文物“病体”,又保留历史的沧桑感与原始信息。
尽管超声波清洗机等新的修复技术不断涌现,但续凯始终相信:“机器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的判断。”在显微镜下,哪些痕该留、哪些病该除,全靠修复师的“心眼”衡量。
“这行太寂寞,能坚持下来的不多。”续凯坦言。二十五年间,从商代三足鬲到乾隆天球瓶,他让沉默的碎片再次开口,近万件文物在手中重绽光华。如今,他想的不只是个人的技艺精进,而是整个行业的“热闹”。
为此,他总结出“看全、看懂、看动情”的修复理念,并改良画笔、自制工具,建立了“双人操作、全程记录、三级复核”制度,主动邀请专家指导,把对历史的敬畏贯穿于作业流程。
为弥合人才断层,不论是大学生、民间工匠还是文博新人,只要愿学,续凯便愿教。他带学生摸瓷片、调颜料、做模具,反复示范如何“一口气画出一条流畅的线”,他说:“能多一个人愿意接过这把镊子,文明就多一分延续的可能。”
工作之余,续凯还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办讲座、办体验,并赴陶瓷文化遗产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开展技术帮扶,培养当地文保人才。作为民进会员,他积极参政议政,深入调研文物保护议题,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工匠精神,是择一事、终一生。”续凯说,“我用双手修复的是器物,用心守护的,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