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勋章载岁月 一生赤诚映家国
抗战老兵刘永芬
照片中的这位老人是我的母亲、抗战老兵刘永芬。今年,她已经98岁高龄。近日,母亲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当母亲的掌心轻触到纪念章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泛起泪光。那一刻,作为她的孩子,作为一名民进会员,我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母亲的肯定,更是对所有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者的铭记与致敬。
母亲1927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1940年,年仅13岁的她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加入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如今母亲记性已不如从前,但每当提起抗战时期的经历,却依旧目光坚定、言语清晰。那时,年幼的她负责后勤支援、传递情报,跟着队伍在炮火里穿梭,给前线战士送衣送粮,哪怕枪子儿擦着耳边飞过,也从没想过退缩。“那时候哪懂怕啊,就想着多救一个同胞,多打跑一个鬼子,家乡就能早一天太平。”母亲晚年常念叨的这句话,藏着一代人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1943年,16岁的母亲因表现优异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还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她带着村里的姐妹们白天缝军衣、纳军鞋,夜里帮着照顾伤员。为了摸清敌人动向,她甚至剪掉留了多年的长发,扮成男装去侦察。1945年,18岁的她穿上军装,正式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在部队中担任指导员兼政委。因为个头不高,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小指导员”。可就是这个“小指导员”,每次战前动员,声音都格外铿锵;打起仗来,总是冲在队伍最前面。母亲常说,那些和她一起扛枪的战友,好多牺牲时才十几岁,比起他们,自己能活着看到新中国成立、富强,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日本投降后,作为党员骨干,母亲继续坚持在革命一线,积极为党工作。从辽沈战役的后勤支援,到土改时期的群众动员,她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始终守护着革命的火种。新中国成立后,母亲选择深藏身与名,一头扎进基层建设中,从未主动提起往昔荣光。直到2021年,文登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整理红色史料时,通过泛黄的档案才重新挖掘出她的故事。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她代表了那一代中国女性——柔肩担道义,热血铸忠魂。”听到这句话时,我眼眶一热,这何尝不是对母亲一生最贴切、最崇高的评价?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我始终铭记“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的优良传统,也始终坚守“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从母亲的经历中,我看到了最纯粹的“爱国”与“担当”,更读懂了什么叫作初心如磐、什么叫作家国情怀。如今,母亲已近百岁,但她身上那份“红梅傲雪”的坚韧,那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一家人。作为她的后代,作为民进的一分子,我深知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对母亲的致敬,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或许无法亲历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先辈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力量。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始终牢记母亲的嘱托与先辈的精神,积极履职尽责,践行民进会员的使命担当,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我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无数像母亲这样的老兵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换来的。这份恩情,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用行动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