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的风骨
1915年,马叙伦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2月,袁世凯称帝。马叙伦非常愤怒,他先是在报纸上发表讨袁檄文,继而宣布辞去两个学校的教职,以示抗议。此举一时轰动京沪,马叙伦也被誉为“挂冠教授”。
1929年,马叙伦辞去民国政府教育次长职务。此前,他三次出任教育次长,试图改善和促进教育事业,但军阀政府没有振兴教育的诚意。马叙伦愤然写下《述怀》一诗:“袍笏登场又一回,未酬素志鬓丝衰。身无媚骨难谐俗,从此柴门不再开。”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马叙伦念及国运,忧心如焚。之后,每逢此日,他总要赋诗言志,提醒自己国耻未雪。在《九月十八日》一诗中,他表达了对已沦陷国土的思念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白草黄榆又一秋,斜阳初月倚危楼。归信不随南雁至,梦魂夜夜到幽州。”
上海被日军侵占后,马叙伦贫病交加。但他宁可挨饿受冻,也决不与日伪汉奸同流合污。日伪教育总长汤尔和请马叙伦担任北大校长,马叙伦严词拒绝。他在北大教过的学生陈公博派人送来大米和钱,想请老师“出山”。马叙伦马上出门怒斥,制止卸车,将大米和钱如数退回。几天后,马叙伦写诗给陈公博:“我爱当年陈白沙,静中修养茁萌芽。已成挑李垂行畔,更作瑚琏蔚国华。一时官柳摇金佩,三载鸟衣驻玉车。卓荦声名吾党健,还须珍重向天涯。”诗中以名节譬喻,希望陈公博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怎奈他执迷不悟,最终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1946年6月,马叙伦率团赴南京请愿,呼吁和平、反对内战。不料在下关车站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马叙伦写下诗句:“岂有刑天志,能无百姓情。独夫犹肆虐,举国欲同盟。血浪将漂杵,哀声是胜兵。吾侪须努力,前路日光明”,表明不为威武所屈,直言蒋介石必将在国人的反对中失败,前路必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