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勇:铁流与诗篇
我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曾于2019年、2025年两次站在北京长安街的观礼台上,观看阅兵式。
倘若记忆有形状,2019年的国庆70周年阅兵定是镌刻在心底的青铜铭文。那日的天安门广场沸腾如山,喷薄着积蓄了70年的民族激情。当战士们迈着如同复刻般精准的步伐踏过青石路面,我仿佛从踏步声中感受到大地的心跳。每一个步点都像重锤敲击在时代的鼓面上,震波从长安街传向四面八方。战机群以绝美的姿态掠过秋日的蓝天,拉出的彩烟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在苍穹这幅巨大画布上挥毫的写意长卷。那一刻,泪水浸满我的眼眶,奔涌着自豪的情感浪潮。在这个伟大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那洪亮的声音、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青春力量。
在今年国庆前夕,我们迎来了九三阅兵。当熟悉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我发现,内心的回响有了更加丰富的和声。铁流依旧滚烫、步伐依旧铿锵,但我的感知被时光打磨得更加细腻,能够从那统一的声浪中分辨出更为精妙的韵律。我听出了隐形战机与气流对话的科技密语,看懂了钢铁方阵中流淌的数字血脉。由“最强大脑”支撑的现代化军队,既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智慧的结晶。震撼从未消退,并渐渐沉淀为理性的暖流,开始感悟科技与人文融合之美。
这幅我们正在描绘的以“国泰民安”为题的美好图景,既需要仓廪实的根基、武备修的保障,更需要科技点亮前路、文化滋养灵魂。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时刻,这样的感悟如同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或许正是这种感悟,让我近年来,开始探寻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和我的团队于北京舒勇美术馆策划了一场与科技与文化融合有关的展览。布置展厅时,我在一幅用回收塑料瓶盖创作的二维码作品前停留良久。各种各样的瓶盖经过精心排列组合,形成巨大的二维码图案。远远地看,其中红色瓶盖就像是一面面红旗,在欢庆的氛围中诉说着深情。当观众用手机扫描时,屏幕上跃出的则是关于循环经济的生动阐释。这件作品仿佛在诉说:每一个被妥善安置的塑料瓶盖,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音符;而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这些看似微小的环保行为,汇聚成了动人的绿色交响曲。
令人感动的是,在国庆节期间,我们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展。当孩子们好奇地扫描这些特殊的“二维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理解环保理念时,我仿佛看到希望的种子正在萌芽。这种寓教于艺的方式,正是科技与文化结合最动人的地方——它让崇高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让正能量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
夜幕降临,望向长安街,国庆的灯火如星河倾泻。我不禁想象,当共和国走过80年、100年时,我们的国家又将焕发怎样的光彩?
在不久的将来,当嫦娥系列探测器从月球背面发回数据,这些数字能实时转化成“交响乐”,让我们能“聆听”月球的心跳。我憧憬,人工智能不仅能下棋、开车,也能精准修复革命文物的每一道伤痕,让红色记忆永葆青春。这些看似遥远的梦想,正在谱写动人的篇章。
也希望科技能如此温柔地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一个山村孩子通过VR技术“走进”国家博物馆,亲手“触摸”商周青铜器的纹路;一位长者通过AI语音助手,随时聆听家乡戏曲的数字还原版。每个人都能沐浴在科技的温暖阳光下,享受文化的甘霖。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缺乏人文温度的科技,是迷失方向的航船;缺乏科技支撑的文化,是折翼的飞鸟。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为此,作为文艺工作者,我愿以微光汇入这伟大的星河,用科技点亮文化的灯火,用艺术温润科技的锋芒。我愿做一座小小的桥梁,一头连接着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一头通向普通百姓的心灵港湾,从而让深奥的学问变得亲切、让宏大的叙事变得可感,让每一次艺术与科技的相遇都成为润物无声的文明洗礼。
我相信,每个人的梦想,都将如国庆夜空的烟花般,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璀璨绽放,共同照亮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在共和国的生日里,让我们许下共同的心愿:愿科技与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比翼齐飞,愿文明与创新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新时代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