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五尖山村:同心共建助力高山村振兴“破圈”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眼下,在海拔400余米的北洋镇五尖山村,漫山的猕猴桃挂满枝头。这个曾因偏远而“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高山村落,在近些年正凭借特色农业与乡村研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游客短途游的“新宠”。
走进五尖山村核心猕猴桃种植基地,连片的藤蔓在秋日暖阳下舒展枝叶,饱满的果实裹着细密绒毛,从翠绿叶片间探出头来,引得游客驻足惊叹。正值猕猴桃成熟丰收之际,五尖山村携手民进黄岩区基层委、浙江浮白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理人章洵强推出“猕猴桃猎人”主题国庆系列研学活动,吸引了不少家庭组团而来。家长们提着竹篮穿梭藤蔓间,仔细辨别果实成熟度;孩子则跟在身旁,在农户的指导下轻轻采摘,体验劳作的乐趣。“这是孩子第一次亲手摘猕猴桃,从分辨成熟度到学习采摘技巧,还听农户讲了猕猴桃的生长周期和高山种植优势,既玩得开心又长了知识!”来自路桥的游客纪婷晃了晃装满果实的竹篮,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除了沉浸式采摘,村里的草地露营区更是化身“亲子欢乐场”。国庆期间,村里精心策划的“秋日生态盲盒创作”研学活动,成为孩子们的“心头好”。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孩子们蹲在草地上收集落叶、枯枝与松果,再以自然素材为笔,发挥想象拼贴出太阳、小鸟、麦田等充满童趣的图案。指尖沾着泥土,眼中闪着对自然的好奇,这场与秋日的“对话”,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生态之美。
很难想象,如今人气爆棚的五尖山村,曾长期受困于“山路远、出行难”的问题。“以前村里没通公交,村民出山卖猕猴桃、笋干这些山货,全靠肩挑背扛走几里山路;路不好走,更没人愿意专程来旅游。”村民李金彪回忆,过去村里的农产品只能在周边村镇“小打小闹”地售卖,经济发展始终“慢半拍”。
北洋镇聚焦“出行堵点”落实举措,积极联合民主党派打出组合拳,连接镇区村的公交微巴线路开通,不仅解决了村民日常出行难题,更打通了农产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牵头下,村里主动对接区供销社,借力其资源渠道与技术支持,开启特色农业升级之路:先是试种高山紫米,凭借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优的优势,“五尖山紫米”一举成为村里首个“出圈”的农产品;今年又因地制宜引入优质红薯、南瓜、玉米等作物,构建起“一季多收、多元互补”的种植体系。如今,这些高山农产品通过供销社的线下商超、农贸市场渠道,以及电商平台的线上直播间,走进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光有好产品还不够,得让更多人知道五尖山、记住五尖山。”为打响乡村品牌,北洋镇党委与五尖山村两委携手民进台州市委会、民进黄岩基层委召开专题座谈会讨论,提议围绕五尖山村2019年起就开展的特色活动——冬季年猪宴,打造特色文旅IP。每到寒冬,村里杀年猪、备农家菜,邀请游客围坐一起,在热气腾腾的宴席中品尝土猪肉、高山蔬菜,感受地道乡土年味。这场冬日里的热闹,不仅带火了农产品销售,更成了村庄与游客之间的“情感纽带”。
为进一步延伸旅游链条,在民进黄岩基层委的规划建议下,村里成功借力黄岩区乡村旅游扶持项目,打造“研学采摘+乡村观光+特色节庆”立体模式:修建梯田栈道,将分散的农田、果园串联成景观带,游客漫步栈道可俯瞰高山梯田全貌;增设农耕文化展示区,通过农事体验等项目,让城市游客感受传统农耕智慧;而冬季年猪宴则持续“加码”,融入民俗表演、农产品展销等环节,形成“四季有景、四季有活动”的旅游格局。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民主党派+村集体’的合作模式,计划完善民宿等配套设施,新增非遗文化展示、亲子农耕体验等项目;同时把年猪宴打造成‘民俗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五尖山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韵,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驻村干部林榆植说。
这个曾经的偏远山村,眼下正朝着“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