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时代风尚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阖家分食月饼,案上鲜果与兔儿爷相映——这延续千年的场景,既是中国人对团圆的追求,更蕴含着传统节日的文化密码。传统节日并非单纯的时序庆典,而是以“节”为价值内核、“节日”为教化载体、“风俗”为实践方式的有机整体,既沉淀着秩序、德性的文化底蕴,又能在时代演进中焕发现代风尚,成为传承文化与美德的纽带。
传统节日的底蕴,根植于“节”的本源。《说文解字》释“节”为“竹约也”,本义是竹节的分隔与约束,后被儒家引申为对人行为、欲望的规范,成为社会教化的基石。这种节制与秩序,贯穿于传统节日中。中秋源于上古秋祭,最初是先民顺应自然、感恩天地的“时节”,《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便载其敬畏。从“时节”到“节日”的演化,更凸显教化功能。早期“时节”基于农耕与历法,儒家赋予其伦理意义后升华为“节日”。中秋便是典型,儒家将其与“孝亲”“和谐”结合,使其从祈福仪式转为“追养继孝”的情感载体。中秋团圆被赋予伦理内涵——晚辈敬茶、长幼分食月饼,传递家庭伦理;祭月“贵诚不贵物”,让“节”的精神化为生活实践。
风俗作为节日实践,更是文化与美德的纽带。儒家借祭祀、饮食、社交三类风俗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中秋祭月以鲜果供奉,如《孔子家语》中鲁人以瓦鬲煮食献孔子,孔子悦其“念亲”而非器物,让祭祀升华为感恩;“走月亮”“赏月会”的社交风俗,践行《礼记・乡饮酒义》“尊让”“致敬”准则,传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
现代化浪潮中,传统节日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时代,中秋的演变尤为生动。团圆、祭月的核心未变,但形式贴合当代:异地游子“云上赏月”突破空间限制,非遗传承人将兔儿爷设计成卡通文创,“简约中秋”反对过度包装与浪费——这既是对“节用爱人”(《论语・学而》)的践行,也呼应绿色低碳理念。
这种转化,是节日教化功能的现代延伸。传统节日核心是以节育人,当代实践需结合社会需求。如中秋联动“家庭文明建设”,社区举办“家风分享会”,将“孝亲”化为现代家庭伦理;学校开展“中秋诗会”,让学生在传统的诗词之美中体会家国情怀。春节里春运强化家庭凝聚力,重阳节社区敬老志愿服务践行核心价值观等,皆证明传统节日的时代风尚不在于“复古”,而在于让“节”的内核对接当代道德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化为文化传承提供活态路径。以往传承重典籍、轻实践,而节日风俗恰好破局教化需循序渐进。如亲子做月饼让孩子感受传统技艺,中秋文化展直观呈现节日内涵……实践式传承让传统文化成为日常。
以节日为媒,传承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要激活节日协同教化功能。首先,以“节”的价值为引领,从《论语》《孔子家语》《礼记》中提炼“节用”“孝亲”“敬贤”思想,转化为当代导向。其次,以“节日”为载体搭建平台,如政府将节日纳入文化惠民工程,办灯会、龙舟赛;家庭通过“讲月亮传说”“贴春联”传递文化,多方联动让节日扩大传承覆盖面。最后,以“风俗”为抓手让美德落地。不必拘泥传统形式,需保留内核并创新,如中秋祭月可简化为向长辈敬茶感恩,春节拜年可用电子贺卡写家训,核心是传递孝亲、恭敬,在“变与不变”中让美德成为自觉。
中秋皓月曾照亮古人“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如今也见证节日的时代新生。传统节日始终是文化与美德的“活载体”,当代既要挖掘其文化底蕴,也要赋予其新形式,让中秋、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成为培育家庭伦理、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活力。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会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