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中的笔墨情
——济南民进先贤綦际霖先生二则手稿赏鉴
綦际霖先生(1887—1969年),民进济南市委会首任主委,卓越的山东教育家。他原籍东营市利津县綦家夹河村,幼承庭训,接受了扎实的传统文化教育,毕业于山东省师范学堂理化科。旧时代的沉重现实,让他始终怀揣一份爱国之心,勉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启民智,立人救亡,做出非凡的贡献。
他曾先后在聊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惠民省立第四中学长期任教,又受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相邀,三次来到正谊中学教学并执掌校务,尤其日寇占领期间,抵抗奴化教育,保护祖国文脉,掩护地下同志,为之呕心沥血,勇毅机敏。后来先生又出任济南第三中学校长,引领前行,是学校发展的奠基性人物。
可以说,终其一生,綦际霖先生都与祖国、人民一起,抱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在山东的基础教育领域行出一片新天新地。而他也因此被委以重任,1957年就挑起了被誉为“老师党”的民进济南市委会的重任。
綦际霖家学渊源,自称“书迷”,总是手不释卷,更是酷爱书法,有着厚重的底子。生命浸润,文以化人,平时乐于读帖习字,写得一手苍劲浑朴的唐人虞世南的榜书,解放前济南的许多店铺匾额都出自他的手笔。于他,书法既是教化育人的日常工作,更是师友交流的本色性情。
世事沧桑,年代久远,綦际霖存世的书法手稿很少。笔者在采录访谈中,有幸得见两种,其中既有文物的手稿,也有展览的转拍,内容各异,体式不一,俱能很好地展示先生的识见与品性,体现身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文化底色。特稍作解读以呈同仁。
(正中五十七级同学录题词)山东省图书馆藏品 济南艺术学校校史馆复制
青衿受业,临别赠言,是学校历来的一种薪火传统,綦先生所写的《正中五十七级同学录题词》就是其一。有两点需要说明,“正中”,即前文所言的“济南正谊中学”。它始创于1913年,是当时济南规模最大的私立中学,质量为上。“五十七级”据研究校史的济南艺术学校何东明先生考证,应为1935年。
题词的草书灵动洒脱,变化自然,气韵贯通,有纵逸之态,可当得起“一气呵成”之誉。
正文如下:
人事苦幻变,光阴逝如箭。同砚三载余,切磋复锻炼。炼如毛遂锥,处囊显先见。炼如鲁般技,刮木飞双燕。学术博返约,明德正至廿。明德为在新,何必竟聚殿。举世正披猖,列强争备战。眈眈虎视逼,有食难下嚥。助哉二三子,救国真可羡。有志事竟成,精卫沧海填。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破山河,神州陆沉,身为师长的綦际霖从时事出发,语重心长地告诫正中学子,要立足救国,以精卫填海之志努力,既要明了德行所系,在新在己;更要锻炼本领,受命不负。可以想象,如此的言辞,如此的情感,喷薄而出,接受赠言的学子内心所涌动的奋斗情怀,所高扬的杀敌意志,何其有力!这可当是另外的一首《毕业歌》,“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今天读起来,字里行间,犹能感受到綦先生对后辈的殷切期待与奋发之情。
另外,五言排律的行文,叙写中环环相扣,步步延展,由学业精进,再到品性修为,进而至于读书救国,正是为师者的谆谆之切。同时,作者娴于用典,毛遂自荐、锥处囊中、鲁班刮木等都更丰富了文本的表现力。而内蕴的格律要求,比如韵脚选择上,是特意以去声“霰”韵收束,读来短促、急切并高亢,因声求意,更加提高了情感的浓度与烈度,如同战鼓和惊雷,充满危机意识,警醒着青春学子要行动。可以说,綦际霖的这篇《正中五十七级同学录题词》,是山东教育史上一份珍贵的文化“样本”,散发着鲜活时代的气息,充分彰显了一位老教育者愤时爱国,激励后辈的恳切告诫和真挚情怀。
綦际霖对联 藏于利津博物馆
笔者在利津博物馆采访中,经赵文静馆长介绍,得见綦际霖先生民国年间的一副对联,生宣纸质,行书手写,品相完好,墨色留存,只是边角轻微磨损。联长150厘米,联宽37 厘米。联语是:宋广平有梅花赋,杜少陵无海棠诗。上联右侧署“子和弟台之正”,下联左侧署先生名与字,款后钤朱印两方,为名章。
联语出自陆游的《六言杂兴九首·其六》,“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这是一个很有趣味,涉及艺术形象、审美定式等包蕴丰富的话题。
诗章用典以兴。宋广平即唐代名相宋璟,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闻名,所作《梅花赋》以梅花为喻,赞其“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的品格。杜少陵即杜甫,却未见专门咏海棠的诗篇。有人从海棠产于巴蜀,花相柔弱等角度来释,认为与杜甫经历和心性不合。
陆游怎样看呢?“一时偶尔”,“俗人生疑”。他独出机杼,认为宋璟写梅花、杜甫不写海棠,本质是“偶然”——因时情境、心境触发,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而非预设的“符号对应”。换言之,他反对匹配所谓的“意义关联”,强调应该回归创作的本真,文人与意象的呼应是“情之所至”,而非“理之所规”,这是他的写作立场所在了。
以物寄情,从来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它能否成为精神世界的“代言人”,能否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承载起个人的理想和表达。
陆游自己的诗歌,即便如宋诗看重“理”,但也更强调“趣”与“真”,他的审美觉醒,以及远超俗流的写作自觉,正是直到今天,陆诗为大众接受喜欢的缘由之一,生命中发现“偶然”,才能守护“本真”。放到今天的读写,谁又能否认是对意象体系和符号阐述过于看重的一种提醒呢?它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以联赠人,一是要适应接受的对象,二是要体现自己的意旨,这样双方互动,才见得领会,寻得默契。回到对联本身,考察綦际霖将这二句为内容来写,就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先生深味传统文化的真谛,“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蔼然君之风。在他的内心是接受并欣赏这种本色表达的。
“宋广平有梅花赋,杜少陵无海棠诗。”私人间的笔墨交流,其实更见得赤诚的心地。而这副对联,当是綦先生数十年诗情浸染,文气流畅地自然展开,不迷失自我,不趋同而行,依然保留一份深刻和自得。就如同他做教育,是有国家、有温度,有成长的真教育,真生活。
文如其人,近百年之后,当我们赏读这副对联,它的文气与书艺天然相融,上下联布局匀称,字距疏密得当,墨色浓淡相间,行云流水一般,流畅灵动,缓急有致,如“杜”“宋”等字起笔收笔极具顿挫感,提按分明。眼前似乎就显现起际霖先生的身影,端庄稳重,儒雅从容,从时代的背景中走来,风雨一路,儒风不减,站在今天的校园中向后学者发声。
笔者还曾在济南市档案馆,经吕冬梅同志的帮助,查询到綦际霖在五十年代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手稿,竖行繁体,以钢笔书写,虽已届老境,书法上不似壮年有力,但依然保有风骨,笔势流动,衔接有度,自成一家。里面对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建言献策,耿耿可鉴,都发乎真诚和本心,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的风格令人感动,也更值得学习。
置身于AI与互联网时代,电光火石,信息飞转,许多都在电子的世界中存留了。然而,传统的文化质素,如书法,人书体一体,依然可以沉淀下来,向旧而新,生成蓬勃的力量。因为在其中,作为后来的解读者,用心用情,一定可以重新触摸那些远去的身影,叩问与缅想,链接起文化生命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