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一杯茶一碗粉:长沙文旅“怀旧牌”打出生意“新商道”

发布时间:2025-10-16
【字体:

  老旧厂房内人声鼎沸,爹爹娭毑们悠闲地品着芝麻豆子茶,年轻人在斑驳的机器前拍照打卡……长沙的文旅新地标,一个个城市记忆正从中潜滋暗长。

  今年国庆假期,长沙曙光茶厂·湖南米粉博览馆接待了超10万人次游客,工作日则成为老年人聚集地。与此同时,东茅街茶馆的老长沙芝麻豆子茶香飘四溢,而超级文和友仍保持着日均1.5万人的客流量。

  这些文旅新空间不再简单复制传统商业模式,而是通过场景重构、文化赋能与全龄段社交,在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中成功突围。

  场景重构:历史记忆的现代表达

  旧物件、老厂房、复古装修,这些看似“过时”的元素,正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强大磁场。

  超级文和友通过对80年代以前长沙老街区的高度还原,包括霓虹灯、方言标语以及老物件等元素,成功打造出“市井生活博物馆”。这一场景重构不仅吸引游客打卡,更激发了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位于雨花区的曙光茶厂·湖南米粉博览馆,由原湖南飞碟新材料公司老厂房改造而成。园区改造时建筑本身没有大动,仅仅刷了4遍清漆,保留了老厂房的原始风貌。

  墙上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宣传画,配合国庆布置的红旗,让上了年纪的市民仿佛回到自己的青春时代。

  东茅街茶馆则由旧楼改造而成,原是一片废弃厂房,改造后修旧如旧。馆内木桌竹椅整齐排列,瓷茶缸随意地摆在桌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流转。

  这些空间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将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现代商业形态。

  文化赋能:从消费场所到情感寄托

  长沙这些文旅项目的成功,在于它们超越了单纯的美食或茶饮,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

  超级文和友早已明确自身不是餐饮企业,而是一家文化公司。其负责人强调,文和友要实现的是城市价值、商户价值和客户价值三重价值。

  在引入商家时,文和友有三条标准:存在时间不能低于10年;不接受连锁品牌;生意要好。这些标准保证了入驻商家的独特性和文化真实性。

  东茅街茶馆与湖南美术馆合作,成立了“老茶馆美育实践基地”。这一创新尝试探索了“美育+茶馆文化”的新可能,让传统茶馆焕发新活力。

  在这里,老人们聚在一起打牌,年轻人在打卡这个网红景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市井气息。

  曙光茶厂则与湖南省茶业集团深度合作,精选了数十款湖南本地茶叶,定价低至8元一杯并可无限续杯。

  茶厂还汇集了湖南各地的米粉,均由当地厨师掌勺,以满足“嘴刁的湖南人”的味蕾。

  全龄段覆盖:跨越代沟的社交空间

  成功的文旅项目必须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打造全民参与的社交空间。

  曙光茶厂的负责人王景发现,国庆假期后,是爹爹娭毑们承包了这个新晋打卡地的客流。七十多岁的王娭毑和家人一起来“打卡”长沙新地标,难掩兴奋。

  华驿·飞碟营地总经理高振中对这一现象思考道:“银发经济不仅是养老、保健,很大一部分就是普通生活。退休后的人,也有精神需求,也需要消费场景。”

  东茅街茶馆里,老人们围坐一席,有的下棋、有的闲谈,笑声此起彼伏。不同年龄层的人在这充满市井气息的空间里和谐共处。

  超级文和友的客户群体呈现“两个70%”特征——35岁以下的占70%,女性占70%。他们希望提供给这个群体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娱乐的方式。

  商业模式: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

  这些文旅新业态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超级文和友位于海信广场的店面,年流水2亿元左右。其成功甚至吸引了许多500强企业高管前来参观学习。

  曙光茶厂试营业期间,设置了150张茶桌,国庆中秋假期总人流量超10万人次。负责人王景表示:“从第二天开始,营业额几乎每天都在翻倍。”

  东茅街茶馆则以其地道的“市井味道”,吸引了众多本地居民和游客。不同于那些装修精致的网红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氛围,却最能抓住人们怀旧的心。

  这些项目还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商业生态系统。

  老厂房带着记忆重生,在曙光茶厂,退休的老人指着旧机床对孙儿说:“这就是我们当年的青春”。东茅街茶馆里,年轻人捧着芝麻豆子茶,感受老长沙最惬意的模样。

  这些文旅空间让“怀旧”不再是停留在相册里的记忆,而是可感知、可品尝、可分享的生活体验,让长沙市民在时代变迁中,因这份对城市记忆的尊重而活得更有自尊。

  (易军系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执行会长,民进湖南省委会文化出版旅游委员会主任)

作者:易军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