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李卓青的驻村答卷:“空心村”变“网红村”

发布时间:2025-10-17
【字体:

  日前,走进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坝盘村,翠竹掩映的步道上,早起游客的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新建的码头上,桨板爱好者们正在作下水前的准备。这个日均接待游客超4000人的“网红村”,两年前还是个常住人口仅剩109人的“空心村”。

热闹的坝盘村。

  “驻村的第一个晚上,穿着羽绒服还觉得冷,只好和衣而卧。半梦半醒间觉得脖子发痒,一抓竟是一只大蜘蛛!”2024年元旦刚过,李卓青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黔西南州安龙县坝盘村,成为民进中央选派的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

  2023年底,村里常住人口从600多人流失到仅剩109人,村集体收入只有8000元,大量村集体资产闲置。“看着空荡荡的村寨和闲置的资产,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位村干部回忆道。

李卓青正在入户走访。

  到任第四天的一次工作会后,万峰湖镇党委书记刘万金把李卓青留了下来:“卓青,对坝盘未来的发展怎么看?打算怎么帮扶?”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卓青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走遍了坝盘的每一个山头、每一块土地。“实地测量,发现坝盘的实际可用耕地人均不到三分地,而且石漠化严重,发展传统农业不乐观。”李卓青与县、镇党委政府结合调研情况深入交流后一致决定:将坝盘村的主导产业从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文旅产业。

正在举办桨板比赛。

  转型的第一步是打造吸引游客的“爆点”。李卓青和驻村工作队、村干部通过调研发现,坝盘三组的一块地质灾害点经多年冲刷形成的冲积扇,虽然无法耕种,却是个天然的下水点。“为什么不把这里打造成沙滩呢?”这个提议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

  铺沙滩需要大量用沙,外地运沙成本很高。大家经过研究,决定用本地砂场的白色方解石碎粒铺就银滩,既降低成本,又能打造出贵州山区独一无二的“海滩”体验。2024年2月下旬,十几台工程车辆开进坝盘,这个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李卓青和镇、村干部们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坝盘银滩、纳喜广场、竹林亲水平台、坝盘山峡、布依族文化馆等一批新景点惊艳亮相。

坝盘村的白色沙滩。

  “一开始我们开玩笑叫它‘坝尔代夫’,没想到真的火了!”李卓青笑着说。2024年“五一”假期,坝盘迎来首批游客,6月1日当天游客量突破1.2万人,“黔西南小马尔代夫”的名声不胫而走。在李卓青和当地干部群众盛情邀约下,大批网红和自媒体博主竞相来村打卡,村子迅速在自媒体平台火爆出圈。

  就在银滩建设的同时,另一项重要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申办“2024年中国百城桨板公开赛”。“这是让坝盘‘出圈’的绝佳机会。”李卓青和县、镇干部多次赴省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汇报争取。在民进中央和贵州省体育局的支持下,赛事申请在短短6个月内获得批复并成功举办。2024年6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28名桨板选手齐聚坝盘。央视频、人民网等央媒对赛事进行了直播报道,坝盘迎来了第二次火爆“出圈”。

坝盘村的民宿。

  产业的兴起,最终要惠及村民。李卓青深知,没有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是没有生命力的。陈启庄作为最早响应号召的返乡大学生,在李卓青和镇、村干部的动员下,不仅自己回乡创业,还带回了东北籍的妻子。“以前觉得回村没前途,现在我在村里开旅游公司,经营竹筏项目和农家乐,收入比在外打工强多了!”陈启庄说。

  党员罗毅放弃在外经营的餐馆和工程项目,回乡开办“又渔村”农家乐;脱贫户王超武,通过经营农家乐和桨板俱乐部,家庭年收入从3万元增长到30余万元……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坝盘村常住人口已从109人增长到400余人,实现了第一次人口净流入。

俯瞰白沙滩。

  从“空心村”向“网红村”转型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巨大的压力。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宣传引客和管理运作,每一项工作都是新探索、新挑战。

  在李卓青看来,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更要文化赋能。这两年,除推动发展产业外,他还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抢救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和打造乡村文化IP上。“考虑村里的长远发展,还是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非遗传承和民族文化活起来,这样旅游产业的发展路才走得更稳更远。”

  为此,他组织抢救保护坝盘村的古八音坐唱,协调民进黔西南州委会购置了全套新乐器和音响,帮助寻找传承人、联系指导的音乐家,联系民进上海市静安区委会专业团队制作宣传片。目前,全系列文创产品已经设计完成。

爱心企业捐赠给坝盘村的天文望远镜。

  除了去年办的中国百城桨板公开赛,今年李卓青还通过民进中央青工委邀请了全国优秀民进青年歌唱家、一级演员和一级演奏家们来到坝盘村,举办了一场高品质的文艺轻骑兵下乡的公益演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站在坝盘银滩上,看着嬉戏的游客和忙碌的村民,李卓青感慨地说:“我们抓住了贵州大力发展旅游的机会,以后村民再也不用被迫在外漂泊了,就在家门口吃好这碗‘旅游饭’。”

李卓青和村民一起劳作。

  今年,李卓青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两年的驻村时光即将结束,他和当地干部共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村餐馆农家乐从0家增至8家,酒店民宿从1家增至5家,小吃摊位从0家增至80余家,桨板俱乐部从0家增至40余家,村集体收入从8000元增至53万元,村文旅产业总产值达到1800余万元。

  更重要的是,坝盘村从此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