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思政引领不“悬空”,青年培养有“实招”

——民进北京市委会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与青年会员培养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10-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金秋时节的北京,秋意渐浓,思想的火花在东城区政协委员之家的研讨会场热烈碰撞。2025年9月21日,民进北京市委会围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与青年会员培养”召开专题研讨会,来自民进北京市委会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全市20个民进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青工委委员、青年会员代表及媒体朋友齐聚一堂,共话青年会员成长,共探思想政治引领新路径。这场研讨会不仅是民进北京市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参政党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更是对多年来北京民进青年会员培养工作的系统复盘与未来谋划,彰显出首都参政党在自身建设上的责任与担当。

  回溯过往,民进北京市委会对思想政治引领与青年会员培养的重视,早已融入日常工作中。自2013年起,市委会连续13年开展会员思想调研,精准捕捉到青年会员“政治认同坚定与认知细节模糊、履职意愿强烈与转化效能不足、多元信息获取与舆论解码薄弱、专业优势突出与履职结合不紧”的“四个并存”特征。基于此,2025年市委会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民进青年会员培养策略研究”列为全会“同题共答”课题,由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牵头,联动各区组织开展实证调研——621份有效问卷、多场焦点座谈、实地走访基层支部,用数据说话、用案例支撑,为研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研讨会上,成果分享与经验交流成为主旋律。课题组组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静霞从青年会员思想政治现状、市委会工作成效、面临困境及策略建议四方面作主旨汇报,提炼出的“五大核心经验”引人深思。“以点带面”的品牌引领机制,打造出“五学联动”“会史工作三大工程”等市级核心品牌,并与西城“坊间共进”、朝阳“开明读书会”等区级特色品牌形成矩阵,为青年会员提供统一思想的“精神锚点”;“分层分类”的精准引领模式,通过“模拟机关”建设,将抽象思政要求转化为可参与、可践行的实践场景,激活组织动能;“协同联动”的资源整合方式,构建“四主一协同”工作模式,实现市、区、基层纵向贯通与内外资源横向融合;“以行促思”的实践浸润路径,推出11批沉浸式主题教育打卡地,让青年会员在走访与体验中深化思想认同;“数字赋能”的技术支撑手段,搭建“一刊一网一微”宣传矩阵,适配青年数字化学习习惯。这些经验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市委会多年深耕实践的结晶,是“从会员中来、到会员中去”的生动体现。

  民进北京市各区组织的交流分享,更让经验落地生根。东城民进创新“支部组团”“新会员训练营”“品牌主理人”制度,激发基层活力与会员创造力;西城民进打造“红色课堂”“文化课堂”“科技课堂”,以沉浸式体验强化思想引领;门头沟区工委聚焦会员“认同感、归属感、干事平台”三大需求,营造“民进一家亲”氛围;怀柔区工委通过“思想突破、阵地赋能、机制创新、梯队建设”四维推进,搭建青年成长载体;青工委设立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青年履职小组,打造“人才蓄水池”……从市级统筹到区级实践,从机制创新到载体探索,不同维度的尝试共同勾勒出民进北京市委会青年会员培养的立体图景,证明了思想政治引领并非“单向灌输”,而是要“精准滴灌”,要贴近青年需求、契合时代特征。

  此次研讨会的价值,更在于直面问题、共谋对策。针对多元思潮冲击、会员时间精力冲突等外部困境,以及引领形式单一、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内部问题,与会者集思广益,提出构建 “全链条多维联动实施路径”“开放式系统化内容体系”“闭环迭代保障体系”的策略建议——加快数字平台建设、拓展基层治理与民生监督实践平台、完善分层分类培养与激励机制,这些建议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

  民进中央研究室主任姜其和、中共东城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成华的点评与指导,进一步提升了研讨会的站位。姜其和肯定北京民进工作特色的同时,提出“强化研究普适性”“增加比较分析”的建议,为课题深化提供思路;成华分享的统战工作经验,为党派与党委协同育人提供参考。而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会主委庞丽娟的讲话,更是为全体与会者注入动力,她强调“思想政治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魂”,要求坚守政治之魂、完善机制之基、搭建实践之台,将青年会员培养与首都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让青年会员在“双岗建功”中实现价值。

  研讨会虽已落幕,但思想的涟漪仍在扩散。民进北京市委会多年来对思想政治引领与青年会员培养的重视,早已从“阶段性工作”转变为“常态化机制”,从“单一举措”升级为“系统工程”。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好经验、好机制,不仅为北京民进自身建设注入活力,更为全国参政党青年队伍建设提供了“北京样本”。青年兴则民进兴,思想强则组织强。未来,随着这些经验的进一步推广与深化,必将有更多政治坚定、履职有力、情怀深厚的青年会员成长起来,为民进事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为多党合作事业贡献更多“民进力量”。

作者:记者 高杨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