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之城需厚植家风沃土
——现代都市治理的伦理支撑
现代都市治理以“善治”为圭臬,其目标远非仅是维持秩序与提升技术效率,更指向城市生活深层次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单纯依赖国家强制力与刚性规则构建的硬法体系,难以深入社会肌理的毛细血管,无力充分唤醒公民内在的道德自觉。善治目标的达成,亟须在刚性法律框架之外,挖掘根植于社会深层结构、更具韧性且浸润人心的伦理支撑。家庭作为社会最基础、最稳定的单元,其承载的家风家训,正是国家硬法之外不可或缺的伦理资源与治理动能。其价值非为替代法律,而是在于提供至关重要的滋养、补充与协同增效。
▶硬法治理的效能边界与内在局限
凭借明确的规则与国家强制力,硬法确为都市治理奠定了秩序基石。然而,其固有特性亦衍生显著局限,制约其在社会运行微观末梢发挥效力。
其一,硬法的调整范围存在客观边界。涉及纯粹家庭内部的情感维系、特定赡养扶助方式、日常相处之道等高度私密化、情境化的生活细节,硬法难以实施既有效又适度的干预。强行介入不仅成本高昂,更易侵蚀个人隐私与家庭自治空间。其二,依赖庞大执法力量监督每一家庭内部行为的合规性,成本势必沉重不堪,且易引发公众抵触,损伤治理的正当性根基。
在治理效果层面,硬法主要功能在于设定行为底线、惩戒极端失范(如虐待、遗弃)。然而,其本身缺乏驱动公民道德自觉、激发向善意愿的内在动力——法律重在“禁恶”,却难以自发“扬善”。更为突出的挑战是其应对新型社会问题时的滞后性。面对急剧社会变迁,尤其是技术革命催生的全新伦理难题(如虚拟空间行为规范、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法律条文常显措手不及。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为例,硬法可设置平台责任、内容分级、使用时长的外控框架,但对于家庭内部如何有效监管孩子用网、如何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其网络素养与数字公民意识,则鞭长莫及。法律无从强制父母晚餐时放下手机,更无法细密教导亲子间如何辨析网络谣言或探讨隐私保护。正是这类生活细处,成为家风家训得以浸润、塑造并持续发挥影响力的伦理场域。
▶家风家训的软法形态与伦理运行机制
家风家训作为典型的“软法”,其效力源于深厚的内生性与伦理浸润力。它依托血缘亲情这一最为原始坚韧的社会纽带,在代际传递中,经由日常的言传身教与潜移默化得以生成、维系与演化。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认同与共同体归属感。
家风内容多聚焦个体修身(如诚信、勤俭、自律、坚韧)、家庭和睦(如孝亲、慈幼、夫妻敬爱、兄弟友悌)及社会责任(如睦邻友好、热心公益、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三大伦理领域。其规范效力不倚赖外部强制,而是通过多重内在机制实现: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行为准则与人格特质;基于共享价值观的家庭共同体内部形成评价与约束压力;作为家庭“道德名片”的社会声誉产生相应的激励与规约;长辈以身作则的垂范与持续伦理教化,构成家风代际赓续的关键所在。
在治理图景中,家风这种软法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它能有效填补硬法难以触及的私人生活与情感伦理空白。在硬法凭借惩戒介入之前,优良家风已通过培育个体的内在信念引导其主动向善。而在硬法实施惩戒后,家风又能凭借固化行为习惯与施加共同体成员间的压力,防止失范行为反复,促进个体持续归善,从而与硬法形成深度互补。
▶家风与硬法协同互补的善治路径
复杂的现代都市治理,有赖家风软法与硬法形成深度互补与有机协同,共同筑牢善治的规范基石。这种协同体现在规范功能与治理效果两个维度的紧密互动。
在规范功能上,二者辩证统一。硬法主要作用于公共领域,借助强制力确立秩序底线(如刑法对人身、财产的保护);家风则深耕私人道德领域,引导个体不仅在家庭内部,更延伸至公共空间时,自发追求更高道德境界与和谐关系(如自发关心邻里、投身社区事务)。二者并非割裂,常相互转化升华:长期实践于家庭内部、并证明确具广泛社会价值的伦理规范(如孝老爱亲、重视教育、诚实守信),常被国家立法吸收、确认或获得制度支撑。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正是国家以立法形式确立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廓清各方责任、引导其规范化发展,实现了优秀家风理念向国家意志与硬法保障的关键跃迁。反之,硬法确立的核心价值(如平等、法治),亦需要家风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具象诠释与情感连接,方能在民众心中真正内化生根。
在治理效果上,二者产生良性循环互动。优良家风涵育的诚信、责任、规则意识及尊重他人的习惯,为公民认同并恪守硬法提供了坚实的心理根基与道德支撑。习惯于遵守家规、体恤他人、勇于担当者,进入公共领域时遵循法律规则更显自然、深刻且持久。同时,国家经由硬法权威宣示与制度保障的核心价值观,亦需家风作为关键转化枢纽——将这些抽象理念,在家庭的日常叙事、分享自豪、强调守法本分、肯定敬业奉献中,转化为年轻一代的情感认同与行为模式,从而超越空洞的政治标语。
▶以家风沃土构建现代都市治理的战略工程
将厚植优良家风沃土提升为都市治理的战略工程,是通向善治的必由之途,亟须法治支撑、机制创新、文化涵养多维深度协同发力。
坚实的法治框架是基础支撑与方向指引。首要在于完善家庭法律基础,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等核心法规中,进一步优化抚养、赡养、监护等权利义务规定,更有效引导和谐、平等、互助家风的塑造。同时,着力细化禁止家庭暴力、保障弱势成员权益条款,显著提升其可诉性与执行力。其次,关键在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切实落地,构建权责明晰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机制:政府主导规划与保障资源投入(如建设覆盖全域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学校必须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职能;社区与社会组织提供便捷可达的服务网络;与此同时,必须清晰界定并不断强化家庭的主体责任与能力建设。此外,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机制,用于识别与评估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优良家风实践经验,尝试通过地方性立法、行业规范或社区公约等柔性形式予以制度化确认与倡导,实现优秀家风从实践智慧向规范化治理资源的有效转化。
创新治理机制是实现家风深度融入公共生活的关键路径。社区作为家风建设最为直接与活跃的基层场域,其主阵地功能亟待全面激活。应着力鼓励社区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风”“好家训好家规”等推选活动,树立真实可感的榜样标杆;积极组织“家风故事会”“邻里恳谈会”等分享平台,促进经验互鉴与情感共鸣;更可在社区调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家庭摩擦过程中,创新引入“家风评议”环节,邀请社区长者或公认的典范家庭代表参与,发挥其道德感召力与调解智慧,将伦理价值融入具体矛盾化解实践。同步着力构建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软法体系,将契合时代精神的核心家风要素(如诚信、互助、环保),有机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与企业文化,形成贯通个人生活、社区交往、职业领域与公共参与的立体引导网络,使优良家风的积极影响力从家庭核心向外辐射至社会末梢。
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是涵养家风沃土的长久之策。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公共空间资源——社区宣传栏、公园文化角、地铁艺术墙、图书馆专区和博物馆临展厅等,运用兼具艺术性与现代感的表达方式,生动呈现经典家训精华、模范家庭事迹、家风格言隽语,使伦理之美可观、可感、可触,浸润心灵。同时,善于运用全媒体传播矩阵,融合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刊)与新兴数字平台(社交网络、短视频、城市服务APP),策划制作专题片、纪录片、公益广告及线上互动话题,讲述鲜活生动的家风故事,传播实用有效的治家智慧,引发广泛社会共鸣与深度探讨。更为根本的是深耕学校教育阵地,将家风教育系统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德育课、思想政治课程中设置专门模块,并在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通过主题班会、情景剧展演、家书撰写、“寻访家史”等实践活动,于孩童心田播撒美德的种子,滋养其家庭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高等教育阶段可开设相关专题选修课程或工作坊,引导青年群体深入思考现代家庭伦理的构建方向与价值承载。
构建一座善治之城,必然是法律治理的“规则之治”与伦理滋养的“德性之治”的有机统一。唯有深刻认知并充分激发家风这一“软法”所蕴藏的独特治理潜能,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活力的机制创新以及持久的文化浸润,使其与硬法体系刚柔并济、协同发力,现代都市治理方能实现深刻转型与善治跃升。【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东西北研究专项“粤西家风家训中的民间法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GD25YDXZFX01]阶段成果】
(作者为民进会员、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法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