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流转处 人文润经济
——访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千年京杭大运河,在杭州拱墅段漾开一湾浸润时光的涟漪。这条承载着2500年文明记忆的水脉,不仅是活态遗产样本,更成为人文经济学研究的生动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深刻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这一论断在浙江有着深厚的实践根基。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出台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推动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阐释了以文兴业、以文营商、以文兴城的人文逻辑。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墅段)恰是这一逻辑的鲜活体现。近日,本报记者访谈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就如何解码大运河畔人文引领经济的内在逻辑、如何进一步释放人文经济潜能等话题展开对话。
人文经济学的鲜活实践样本
记者: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乘坐水上巴士考察大运河杭州段,并留下嘱托: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2020年,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作为人文经济学的鲜活实践样本,您认为大运河拱墅段的发展内核是什么?
张颐武:水脉连着文脉,大运河自开凿以来,沟通南北,货畅其流,成为经济大动脉的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文化纽带。拱墅段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文化资源,而在于如何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产生经济价值,这正是人文经济学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形成了独特的“以人文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了拱墅段20多年的发展历程。
这种“人文导向”首先体现在空间改造的初心上。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变迁最有说服力。2006年之前,这里还是棚户区,习近平同志调研后,拱墅区没有选择大拆大建搞房地产,而是坚持“修旧如旧”,保留河埠头、老墙门,甚至连居民门口的石板路都原样修复,把“运河人家”的生活场景还给老百姓。调研时我们发现,意汇文化的主理人周意,在运河边开文化空间,用可推开的大窗把拱宸桥“框”成景观,又开发运河绘本、组织研学,让“运河故事”可看、可学、可带。这种不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先坚守人文底线的选择,反而成就了后来的文旅价值。现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年游客超500万,文创小店、非遗工坊的营收年均增长18%,居民的房租收入也翻了几番。这说明,人文不是附加项,而是经济的根与魂,是“定盘星”。守住了人文底线,经济发展才有根基,这背后是人文场景的经济转化。
再看小河直街,它保留了“前店后宅”的明清格局,没有搞同质化的商业综合体,而是引入宣墨承香、酱园这样的非遗综合空间。我们调研时看到,宣墨承香把宋锦、香道、文房四宝整合在一起,负责人夏禹告诉我们,这里形成了“体验+零售+定制”的业态,周末客流能支撑起3个员工的运营成本,还能盈利。年轻人来体验拓片,会顺便买个丝绸杯垫;企业来搞团建,会定制丝绸版《孙子兵法》当礼品。这种“小而美”的人文业态,比大商业更有生命力,也更符合运河的气质。还有文化IP的现代转化。酱园负责人叶萌把清代老酱园改成“国潮店”,用“酱油调茶”吸引年轻人,再借机讲解“冰油”“母子酱油”的古法工艺。这些创新不是脱离历史的“猎奇”,而是把漕运记忆、酿造技艺等“古”的文脉转化成“今”的消费场景,让年轻人在打卡、体验中感知文化,而文化认同又变成了消费动力。
更关键的是,这种“人文导向”形成了“保护—开发—再保护”的闭环。拱墅区大运河文化带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大运办)的同志提到,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拱墅区的文旅收入年均增长15%,这些收入没有被挪作他用,而是反哺到文化保护上,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每年投入200多万元更新展陈,桥西街区的老建筑维护费用也来自文旅营收。比如博物馆里的3D动画《运河全线行》,就是用文旅收入制作的,它把从杭州到北京的运河风貌浓缩到3分钟的短片中,让游客直观感受漕运历史。这种“经济反哺人文”的良性循环,正是人文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佳实践。
可以说,拱墅段的样本内核,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人文起点,把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作为发展路径,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

小河油库转变为小河公园。 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 供图
不把遗产当标本,而把文脉当动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您看来,大运河拱墅段在“古为今用”上有哪些创新,这些创新又如何体现“人文经济学”的逻辑?
张颐武:大运河拱墅段的“古为今用”,核心是“不把遗产当标本,而把文脉当动能”,这正是人文经济学的关键,用人文资源激活经济,再用经济反哺人文。最典型的是工业遗存活化,我总结为三句话:保留工业记忆、构建产业生态、融入社区生活。
工业遗存活化的“魂”是工业记忆,不能丢。我们在LOFT49看到老厂房的梁柱、管道都被保留下来;大运河杭钢公园的高炉没有被拆除,而是改造成了《钢铁与运河》实景演出的舞台背景。这种不割裂历史、不凭空造景的做法,让工业遗存不仅有了人文温度,也有了经济价值。游客来这里,不只是看老建筑,而是体验工业记忆,这种体验是商业综合体无法替代的。
工业遗存活化的“骨”是产业生态,不能空。LOFT49的成功,不是因为老厂房好看,而是因为它培育了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安道公司的案例很典型,最早,安道是给LOFT49做景观设计的合作方,园区运营方发现,安道的自然办公理念与运河文化高度契合,于是邀请安道整栋入驻,让其从合作方变成核心企业。现在,安道不仅自己做景观设计,还带动了上下游的模型制作、数字可视化等企业入驻。这种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生态的模式,让老厂房从“空壳子”变成了产业载体,避免了空心化。
工业遗存活化要融入社区,不能隔离开。杭实集团的同志说,LOFT49是“全开放园区”,周边居民会来遛娃、散步,甚至在园区的草坪上野餐。这种不排斥居民、不隔绝游客的理念,让工业遗存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居民的日常活动为园区增添了“烟火气”,园区的文化活动也丰富了居民的生活。这正是人文空间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而居民的认可又反哺了园区的发展。
三个“打通”,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您认为文化该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张颐武:这就点透了人文经济学的本质,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属品,而是引领者。从大运河拱墅段看,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体现在三个“打通”上。
一是打通文化资源与消费场景。晓风书屋为什么能在纸质书店凋零的寒冬中屹立不倒?因为它不只是卖书,而是把运河文脉变成了“差异化优势”。书店里有运河主题书籍、宋韵文创,窗外是拱宸桥,又引入南派三叔IP,让书变得不一样。同样是小说,这里的书因运河背景有了独特故事,吸引游客专程来买,甚至带动周边餐饮消费。这就是文化把普通消费变成特色体验,从而创造更高价值。
二是打通小众文化与大众市场。非遗是典型的小众文化,但大运河拱墅段让它“活”了起来。前面提到的宣墨承香把宋锦、香道等非遗整合进文化空间,既做企业定制礼品,又搞体验活动,周末留客量很大。大运河博物馆把“水闸调节”这种专业水工知识,做成亲子互动装置,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可参与的项目。当小众文化找到大众接受的方式,就会形成新产业 。拱墅区130余项非遗,不少已经形成“体验+销售”的产业链,这就是文化创造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是打通区域文化与产业生态。拱墅段不是孤立做运河文化,而是把它变成产业的“黏合剂”。大运办联动市运河集团,统筹游船、街区、博物馆,形成“水陆联动”的文旅生态;杭实集团做园区运营,把文创、科技企业聚在一起,靠运河文化吸引企业、靠企业发展反哺文化设施。这种“文化+产业”的生态,让经济发展有了人文温度,也让文化有了经济支撑。就像拱墅区提出的“运河南起点、繁华文商带”,文化是“魂”,商业是“体”,魂体相依,才能走得远。

胜利河美食街。拍友 李忠摄 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 供图
进一步释放人文经济潜能
记者:站在人文经济学的视角,您认为大运河拱墅段未来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化实践,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更多经验?
张颐武:大运河拱墅段已经是人文经济学的活态样本,未来要做的是样本升级,核心是从点上突破到系统赋能,更好地践行“古为今用”“人民的运河”等重要理念。
首先,要在文化IP精细化上再深化。目前,拱墅区有“如梦上塘”“稻米节”等IP,但还可以更聚焦“地方特色”,比如祥符桥、欢喜永宁桥这些区域地标,可开发“运河时光折叠”AR项目,让游客“穿越”到古代漕运场景;水工遗产如闸、坝,可做成“运河智慧”研学课程,既传播文化,又形成教育产业。IP越精细,越能让游客“记得住、带得走”,从而提升经济转化效率。
其次,要在数字赋能上再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技术是重要手段。可以在运河游船上搞AR导览,扫描两岸建筑就能听历史故事;在博物馆搞“数字文物互动”,让游客亲手修复古籍、体验漕运贸易。数字不仅能让文化更“活”,还能吸引年轻群体,扩大消费市场,就像LOFT49如果能引入更多数字创意企业,就能形成“文化+科技”的新生态,让经济发展更有韧性。
最后,要在南北联动上再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大运河的整体保护,拱墅段作为南端核心之一,可加强与北京通州、江苏扬州等城市的合作:比如联合推出京杭运河文化旅游走廊,互推线路、互认文创;共同举办运河人文经济论坛,分享保护活化经验。这种联动不是简单合作,而是让人文经济学的经验跨区域复制,让大运河真正成为贯通南北的文化经济动脉。
拱墅段的未来,还是要守住“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的初心,让文化更有温度,让经济更有深度,使大运河真正成为滋养民生、引领发展的母亲河,这才是人文经济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大运河建设的根本意义。
【专家简介】

张颐武,1962年生于浙江温州,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兼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他深耕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及现当代文学研究,长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实践,近年也关注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提出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的核心观点,强调通过技术赋能与跨区域协同释放人文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