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推动汕头海上风电产业链延伸 打造“风电+氢能”一体化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28
来源:汕头日报
【字体: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双碳”目标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海上风电与氢能作为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汕头市依托优越的海洋资源禀赋、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正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建设,并积极探索“风电+氢能”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这既是汕头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

  发展意义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和我国的国家战略。海上风电作为技术成熟度高、开发规模大的清洁能源,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力量。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实现终端能源消费深度脱碳的重要载体。

  汕头拥有得天独厚的海上风能资源,海岸线长396公里,海上年平均风速达9米/秒至10米/秒,海上风电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数近4000小时,海上风电可开发资源总量超过1000万千瓦,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在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汕头市将海上风电产业作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核心抓手,大力推进资源开发、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及配套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已突破1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45亿千瓦时,占全市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超过35%,初步形成了从风机零部件制造到总装、运维的产业链条。

  随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电力消纳、电网稳定性、能源储存与多元化利用等问题日益凸显。利用富余电力电解水制取“绿氢”,发展“风电+氢能”一体化模式,不仅可有效缓解消纳压力,更能够开辟新的产业赛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主要瓶颈

  (一)产业链条协同不足,氢能环节薄弱。当前汕头海上风电产业重心仍集中在风机制造、安装和发电环节,向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应用等下游延伸不足。全市涉足氢能领域的规上企业不足10家,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带动,产业链尚未形成有效闭环。

  (二)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成本竞争力弱。大规模海上风电耦合电解水制氢技术仍需进一步攻关,尤其是适应海洋环境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性电解槽技术。目前“绿氢”生产成本约为3.5~4.5元/立方米,相较化石能源制氢高出30%~50%,成本竞争力明显不足。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储运网络欠缺。氢能规模化发展依赖完善的储运设施支撑。目前汕头已建成加氢站仅2座,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输氢管道尚未形成网络化布局,制约了氢能的广泛应用。

  (四)政策标准体系欠缺,监管机制待建。氢能在安全管理、技术标准、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不健全,跨行业协调监管机制也有待建立,影响了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五)应用市场培育不足,需求拉动有限。氢能下游应用场景规模较小,全市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不足200辆,缺乏稳定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拉动上游制氢和中游储运环节的发展。

  实施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明确发展路径。将“风电+氢能”一体化发展纳入“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专项行动计划。设定目标:到2027年建成2~3个风电制氢示范项目,绿氢年产能达1~2万吨;到2030年实现绿氢年产能5~8万吨,加氢站数量超过15座。设立市级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争取将相关项目纳入国家及省级重大示范工程。

  (二)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构建产业生态。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平台,重点攻关高效电解水制氢技术、海上平台制氢等关键技术。围绕“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开展强链补链招商,力争到2030年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0%以上。

  (三)推动示范应用与场景拓展,培育市场需求。在风电场周边布局规模化“绿氢”制备示范项目,构建“海上风电—绿氢—绿色工业”产业链。积极在港口物流、公共交通等领域推广燃料电池车辆,配套建设加氢设施,探索氢能在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四)完善基础设施与要素保障,夯实发展支撑。启动氢能储运体系专项规划,探索构建区域性输氢管道网络,合理布局加氢站。对重点氢能项目在土地、海域、能耗指标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强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到2030年培养相关人才1000人以上。

  (五)健全政策标准与安全监管,优化发展环境。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绿色金融等支持政策,积极参与国家及行业氢能标准制定,加快建立本地标准体系与安全监管规范,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民进汕头市委会)

作者:陈莹莹 杨基平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