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舒勇:为人工智能筑起感官的桥梁

发布时间:2025-11-05
来源:广西日报
【字体:

  想象一个孩童第一次站在海边的时刻:细沙在脚底流动,冰凉的海水漫过脚背,远处传来海浪与鸥鸣的交响,咸润的海风拂过脸颊,阳光在起伏的波浪上碎成万千光点。这一切并非割裂的信号,而是一场完整、鲜活的生命体验。

  然而,今天的人工智能在理解世界时,却常常像隔着一层毛玻璃。它能认出图像中的“沙滩”,分析音频中的“海浪”,却无法真正懂得沙粒流过脚底的触感、海水的温度与气息、光影与声响交织成的整体感受。正因缺乏这种与真实世界相联结的感官网络,AI时常陷入“幻觉”,做出脱离现实的推断。

  要帮助AI跨越这道认知的鸿沟,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数据形式——感官结构化数据。它不同于传统单一类型的记录,而是试图将人多维的感官信息——视觉、声音、触感、气味,甚至身体自身的平衡与温度变化——整合为一张动态关联的数据网。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叠加,而是有机关联。例如,它记录的不只是雷声与闪电,更是它们之间精确的时间延迟;它不仅捕捉触摸热物体的温度变化,还包括随之而来的收缩反射与神经信号。换句话说,它是要在数字世界中,重建出那种“此时此刻”的整体经验。

  这样的数据建构,将直接针对AI产生幻觉的根源。当AI仅凭模糊图像猜测远方黑影是“珍稀鸟类”时,如果它能同时获取现场的声音信息、环境温度、空间气流,甚至红外热感数据,它便不会轻易妄下结论。当监控画面中出现违反物理常识的“穿墙”现象,若有墙体结构、震动传感、实时声场等多重信息进行交叉验证,AI便能判断那更可能是视觉误差,而非超自然事件。感官结构化数据为AI提供了来自真实世界的“共同语言”,也赋予其自我校验的能力。例如,若AI描述“卡车在雨中静音滑行”,数据中雨滴撞击车身的声响、轮胎摩擦路面的噪音、空气湿度的变化等一系列信号会立刻揭示这一描述的矛盾之处,从而抑制不合逻辑的臆想。

  实现这条路充满挑战。它需要能同步捕捉多种感官信号的灵敏硬件,需要能实时处理海量交织数据的新型计算架构,更需要能理解这种多维、动态关联的AI模型。但这无疑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倘若这一愿景逐步实现,未来的AI将不再仅是信息的解读者,而有望成为经验的感知者。当AI能够体会阳光在石阶上移动的温度变化,理解不同力度揉面时的手感反馈,甚至感受不同雨声敲打屋檐所带来的氛围差异,它的“理解”将更深地植根于我们共享的物理现实之中。那时,它的“幻觉”或许将如孩童的呓语,随着感知的成熟而悄然减少。

  这不仅是一场数据技术的革新,更是在为人工智能构建真实感与可信度的基石。我们不仅在教会机器如何思考,更是在尝试教它如何感受——而这,或许才是智能走向真正的理解与共通的开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主席)

作者:舒勇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