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赵丽宏:土地啊,土地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的形象。它不需要任何装饰,永远是那样浑厚博大,那样质朴自然。在浩瀚的天空下,它坦坦荡荡,襟怀磊落,静静地承载着一切,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地奉献着一切。

  世界上最丰富的色彩,是土地的色彩。我曾经很多次在飞机上俯瞰我们辽阔的国土,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眼帘中那些壮观而又缤纷的景象,北方的黑土地、南方的红土地、西北的黄土地、长江和珠江两岸那永远被葱茏的绿色覆盖的水乡泽国……还有那些绵延无尽的群山和丘陵,在阳光的抚照下,它们映射出反差强烈的色泽,有时深沉如蓝色的海水,有时柔和如青翠的草地,有时又耀眼如金黄的火焰……从天上鸟瞰大地,看到的是一片神奇美妙的仙境。然而这仙境的主人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凡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悲欢哀乐都发源于斯。想到这一点,便更加怀恋土地。人是不能生活在空中的,空中的景色再迷人,也不是久留之地。那些驾驶着飞船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萦绕于心的,便是地上的光景。

  是的,人类最深沉的感情,是对土地的感情。这种感情决不是虚无飘渺的,它们很具体,每个人,对土地的感情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很多年前,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大好河山时,诗人艾青写过这样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时读这样的诗句,曾使很多心怀忧戚的中国人泪珠盈眶,热血沸腾。大半个世纪过去,时过境迁,然而读这两句诗,依然让人怦然心动。为什么?因为,人们对土地的感情依旧。尽管土地的色彩已经有了很多变化,但是中国人对历史、对民族、对祖国的感情并没有变。说到土地,就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与之关联的这一切。古人说:“血土难离”,这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在国外旅行时,我曾经见到过一位老华侨,在他家客厅的最显眼处,摆着一个中国青花瓷坛,每天他都要深情地摸一摸这个瓷坛,他说:“摸一摸它,我的心里就踏实。”我感到奇怪。老华侨打开瓷坛的盖子,只见里面装着一捧黄色的泥土。“这是我家乡的泥土,很多年前,漂洋过海,我怀揣着它一起来到美国。看到它,我就想起故乡,想起家乡的田野,家乡的河流,家乡的人,想起我是一个中国人。夜里做梦时,我就会回到家乡去,看到我熟悉的房子和树,听鸡飞狗咬,喜鹊在屋顶上不停地叫……”老人说这些话时,眼里含着晶莹的泪水,双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个装着故乡泥土的瓷坛。那情景,使我感动,我理解老人的那份恋土情结。怀揣着故乡的泥土,即便浪迹天涯,故乡也不会在记忆中变得暗淡失色。看着这位动情的老华侨,我又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土地的感情,每个人大概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体会。我的故乡在长江入海口,在中国的第三大岛崇明岛。很多年前,作为一个下乡“知青”,我曾经在崇明岛上种过田。那时,天天和泥土打交道,劳动繁重,生活艰苦,然而没有什么能封锁我憧憬和想象的思绪。面对着那岛上那辽阔的土地,我竟然遐想联翩,自由的想象之翼飞越海天,翱翔在我们广袤绵延的国土上。崇明岛和一般意义上的岛不同,这是长江的泥沙沉积而成的一片土地,就凭这一点,便为我的遐想提供了奇妙的基础。看着脚下的这些黄褐色的泥土,闻着这泥土清新湿润的气息,我的眼前便会出现长江曲折蜿蜒、波涛汹涌的形象,我的心里便会凸现出一幅起伏绵延的中国地图,长江在这幅地图上左冲右突、急浪滚滚地奔流着,它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土地上众多的生命。它也把沿途带来的泥沙,留在了长江口,堆积成了我脚下的这个岛。可以说,崇明岛是长江的儿子,崇明岛上的土地,集聚了我们祖国辽阔大地上各种各样的泥土。我在田野里干活时,凝视着脚下的土壤,情不自禁地会想:这一撮泥土,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来自唐古拉山,还是来自昆仑山?是来自天府之国的奇峰峻岭,还是来自神农架的深山老林?抑或是来自险峻的三峡、雄奇的赤壁、秀丽的采石矶、苍凉的金陵古都……

  记得我曾在面对泥土遐想时,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故乡的泥土,汇集了华夏大地的缤纷七色,把它们珍藏在心里,我就拥有了整个中国……”直到今天,年轻时代的这种遐想仍会使我的感情产生共鸣。

  人们啊,请记住,你的根,在母土之中。只有把根深扎进生你养你的土地,只有把土地的色彩和气息珍藏在你的心里,你的生命和人生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作者系第七、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会员,著名作家)

作者:赵丽宏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