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民进会员朱嘉琦:放弃海外offer扎根家乡的“秀洲何以琛”

发布时间:2025-11-14
来源:嘉兴日报
【字体: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顾漫在《何以笙箫默》里,用这样一句深情台词,让男主角何以琛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理想律师”——他身着笔挺西装,在法庭上逻辑缜密、舌战群儒,于案卷前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将法律人的专业与温度揉进了虚构的故事里。

  在秀洲,也有一位被同行与客户亲切称作“秀洲何以琛”的律师,他深耕建设工程法律领域多年,带着国际视野扎根故土,用专业与热忱为行业护航,以桑梓情怀反哺家乡基层治理。他就是浙江子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秀洲区政协委员朱嘉琦。

  深秋的清晨,浙江子城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长条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上摊开的《FIDIC合同条件》封皮已微微泛旧,书页间夹着不同颜色的便笺纸,红色标注着关键条款适用要点,蓝色写着工程实务中的注意事项。

  “何以琛?那可是小说里的完美人设。”听到这个称呼,刚端起茶杯的朱嘉琦指尖顿了顿,随即笑着摇头。“你看我这桌子,除了案卷就是工程图纸,哪有半点‘理想律师’的样子?我就是一个守着律师本分做事的人,既要护行业发展,也得帮家乡邻里解难题。”

  可这份自谦背后,藏着的是一段从新加坡校园到嘉兴工地、从“万金油”到行业精英的成长经历。他扎根家乡,谱写了一曲融合了热爱、反哺的动人乐章。

  从“野稻自生”到归国执业:

  一条反主流的“回家路”

  201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园里,刚拿到国际商法硕士学位的朱嘉琦,站在了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彼时,身边的同学大多选择留在一线城市或海外,毕竟那里有更丰富的涉外案源,更能发挥他英语专业八级、日语N3的语言优势,也更符合“国际商法硕士”的职业路径。

  可每当视频通话里看到父母渐白的鬓角,朱嘉琦总会想起小时候在嘉兴老城区石板路上的场景——父亲牵着他的手,念叨着“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巷口的粽子香混着运河的水汽,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乡愁。这份乡愁里,还藏着油车港镇马厍村的记忆——那是他的祖籍地,30年前,父亲曾在秀洲区油车港镇马厍中学当英语教师,三尺讲台育桃李的模样,是他对“扎根”最初的认知。

  “与其在他乡追逐别人眼中的‘好前程’,不如回家乡做些实在事。”这个决定让不少人意外,却成了朱嘉琦律师职业生涯的起点。2014年底,他放弃海外offer,带着一箱子专业书回到嘉兴,加入浙江子城律师事务所,却很快遭遇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刚执业的日子,远没有想象中顺利。嘉兴本土律师市场以普通民商事案件为主,他的国际商法知识、英美法实务经验几乎“无用武之地”。“那两年,我就是个‘万金油’律师,邻里纠纷、小额合同官司都接。”朱嘉琦笑着说道。

  迷茫之际,2016年恩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与其在红海领域随波逐流,不如在细分领域深耕扎根。嘉兴建设工程市场正在崛起,这或许是你的机遇。”这句话,恰好叩中了朱嘉琦心底的遗憾——高考时,他曾立志报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却因志愿调整与工科失之交臂。“或许这就是命运的伏笔吧。”朱嘉琦笑着说,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做“减法”,推掉与建设工程无关的业务,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工程法律知识的学习中。

  也是从那时起,他始终记挂着家乡的基层治理需求。近年来,秀洲区以“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为契机推进农村法律顾问制度,朱嘉琦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前往马厍村担任公益法律顾问。“从父亲这一辈的乡村教师,到我现在的乡村律师,也算是‘俺胡汉三又回来了’,得把这份桑梓情落到实处。”朱嘉琦说。担任公益法律顾问五年来,他每个月至少去村里一趟,提供现场法律咨询、开展公益讲座,把法律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

  从“法律小白”到“建工专家”:

  用十年磨一剑的执着破局

  建设工程法律从来不是“只懂法条就能行”的领域。它像一个跨学科的战场,既要吃透法律条文与判例,还得懂工程项目管理、造价核算,甚至要能看懂施工图纸、分清施工工艺。为了补上“工程知识”这一课,朱嘉琦成了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朱嘉琦把《建筑施工手册》《二级建造师教材》当成枕边书,书页上的批注比原文还多:“混凝土养护期与工期延误的关联”“钢筋用量计算对造价争议的影响”,红色笔迹画满重点,黑色笔迹补充实务案例。

  为了看懂施工图纸,朱嘉琦跟着施工队去工地“蹲点”,从地基开挖看到主体封顶,安全帽上的灰还没掸掉,就追着工程师问“后浇带施工的法律风险点”;为了理解工程造价,他对着工程量清单反复演算,甚至自学造价软件,对着电脑屏幕熬到深夜。

  2020年,经师父黄伟律师推荐,朱嘉琦成为嘉兴建协法专委副秘书长。这让朱嘉琦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他为“嘉兴建协”公众号“日拱一卒”专栏供稿,坚持解读建设工程典型案例,把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企业能看懂的实操指南。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公布后,朱嘉琦花3个月时间,逐条对比新旧解释差异,撰写解读文章,不少嘉兴的建筑企业主动联系他,“如果这些内容能帮企业解惑,再累也值得。”

  线下,朱嘉琦和团队策划组织多场建工法务讲座,从“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到“EPC项目限价破解”,每一场都干货满满。有次在某建筑集团讲座后,一位从业30年的老工程师握着他的手说:“以前总觉得法律是‘事后补救’,听了您的课才知道,法律还能‘事前防控’。”这句话,成了他坚持普法的动力,也让他更加坚定——无论是服务企业还是服务群众,法律都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得更贴近普通百姓。

  两年前,朱嘉琦担任马厍村法律顾问期间,就遇到了这样一场“接地气”的挑战:麟湖公元壹号小区物业换届陷入僵局,账目不清、程序争议、业主分裂,矛盾一度剑拔弩张。朱嘉琦闻讯后主动请缨担任换届工作组法律顾问。

  两个月里,朱嘉琦白天挨家挨户释法答疑,把《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里的生硬条款,转化成“业主能听懂的家常话”;晚上对照法条逐条草拟“换届流程图”,标注每一个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其间,朱嘉琦先后出具3份法律意见书,组织“圆桌调解”5场,让剑拔弩张的业主坐下来理性沟通。最终,业主大会高票通过新《议事规则》和《物业服务合同》,物业顺利交接。如今,这个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已从68%升至87%。“让法律走进社区,变成老百姓能摸到的获得感,才算没白做这个律师。”朱嘉琦说。

  从“法律人”到“政协委员”:

  用专业为行业与民生发声

  2021年,朱嘉琦当选为秀洲区政协委员,社科界别的身份与民进会员的责任,让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得把本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变成参政议政的焦点,为行业、为民生多说话。”

  作为秀洲区检察院“益心为公”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朱嘉琦积极参与公益诉讼与法律监督工作。2023年,秀洲区检察院侦办一起重大生产、销售伪劣灭火器案件时,朱嘉琦敏锐意识到,这一违法行为会给辖区在建项目、企业及居民小区带来严重消防安全隐患。他立刻撰写《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消防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的建议》,推动区检察院、住建局、消防救援大队、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净化了消防产品市场环境。

  作为新城街道委员履职小组的一员,朱嘉琦也常走进街道民生议事堂,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朱嘉琦参与的“推进小区充电桩建设”的选题,经履职小组推动被列为街道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由街道联络室领衔的《关于加快推进老旧住宅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还被列为区政协重点提案。

  如今的朱嘉琦,身上有诸多头衔:浙江子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嘉兴建协法专委副理事长兼任秘书长、嘉兴仲裁委仲裁员、秀洲区政协委员……但他最珍视的,还是“建设工程法律人”与“家乡法律顾问”这两个身份。2025年,他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荣登ENR/建筑时报“最值得推荐的中国工程法律80位专业律师”榜。这份来自行业的认可,是对他多年深耕建设工程法律的最好回馈。

  工作中的朱嘉琦是一个“拼命三郎”,生活中的他却是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他牵头组建律师乐队,让法律人的理性与音乐的浪漫撞个满怀;演奏的是在嘉兴不常见的尺八乐器,为求技艺精进专程拜师,古典吉他亦凭自学成才,指尖流转的旋律里,藏着跨界探索的无限热忱。

  “何以琛的故事停留在小说里,但我的故事,却会一直继续写下去。”朱嘉琦的眼神坚定,“我想继续用专业守护更多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想一直做家乡的‘法律贴心人’,陪着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看着更多高楼拔地而起,看着更多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安心。”

作者:记者 蒋彧淼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