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情怀立根 哲思为魂 创变致远
我今天又看到了你们很多熟悉的面孔。我想今天作为长安的不止一次展览,但这次是最宏阔的展览。因为在展览一个月前,那天晚上,他扛着几大包一百多幅作品,一幅幅来给我展示,并且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我想这对常州来说,我个人的感情是很深的,它实际上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当时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24岁,我弟弟亢达20岁。我们两位来到常州,用绘画来换取对生活的支撑,实际上真正唤起的是常州那片不是家乡的家乡情。
就像“溪山好”这个词一样,像苏东坡当年在常州得到的感受一样,为什么?因为中国书法、中国绘画是中国人一生的修行,它是我们中国哲学最本质、最简洁的一种表达。
就常州来说,它生活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所有的,不管将来或者苏北苏南的人都一样,是抱着一种欢迎的姿态来融入它的文化当中。从这一点来说,长安是从苏北来到常州的,刚才李啸院长说得非常好,长安把他的生命、他的灵魂绽放在常州的土地上。当然他在这里也找到了他心爱的人、组成了家庭,对他来说都是很幸运的。
我非常佩服常州的领导,2014年,在全国首创“名师带高徒”活动。常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古城,它为我们全国艺术界,不单书法界,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活动,它是一张名片,它连接了名家、初学者、文学艺术界、社会的一个通道。那么,当他完成了常州的“名师带高徒”之后,他调到李啸院长的江苏省书法院。201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又举行了规模宏大、百位导师的“名师带徒”活动,长安本身有这个需求,还要继续学习,常州市的领导也希望我继续带领长安。在这个情况下,又过去一届,当然现在是第二届。
我讲这些历史,要说明什么呢?也就是说对郑长安这样一个青年逐步进入到中年的书家、一位文化人,他的变迁,是和他所处的地缘、所处的文化、所处的个人经历,包括他所在的单位,共同融合,用自己的生命来打造的一张名片。因此很多人认为郑长安现在好像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他。我想对他来说,实际上他还是在不断地从起步到进步到升华。应该说他现在从春天进入到了秋天,当然还不到秋色这样一个季节里,他已经很丰收了。这种丰收对一个书家来说,他不能满足的,他确实也是在表达,始终也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来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国书法。
对长安来说,如何总结他自己一路上过来的、几十年的艺术生涯,我想可以用六个字。
第一个是:情怀。我们都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艺术家,首先当你投入到某一门艺术的时候,你要出彩,你要进入到最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文化底蕴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情怀两个字,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支撑着,你可以用一年、两年,甚至几十年工夫,来筑你的万里长城,这是艺术的长城。对他来说,这种情怀他在我面前不止一次地表白,也是他用自己的实践表达的。这个情怀不但是他书法艺术的技法训练,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书法美育方面的铺垫。因此这种情怀奠定了他一定要为新中国,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文化、中国艺术,能够采集一朵花、一朵小花都已经很满足了。但这个花不是一般性个人的,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当中绽放的一种时代之花。
第二个:哲思,我常说哲思为文,所有的艺术,包括我在全国为中国书协会员进行培训的时候,跟二十来个省的中书协会员交流的一个题目: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本真。现在大家都在评论中国的书坛怎么样、中国的画坛怎么样、中国的乐坛怎么样。实际上一句话还是要回归艺术本真,本真是什么?本真用什么来体现,那就是哲思,要用中国的哲学来破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社会现象,更多是用中国的哲学来引领自己的艺术创作走向新的高度。
当然在哲学方面要谈,那不是一句话讲得完的,它是非常多的,而且是你一生受用的,永远学不完的。也不是一句话,老庄哲学就解决问题的,不是这样。可能我们对中国的哲学,它的哲理思辨,中国书法的文化性,它的哲学依据、它的思维形态、它的创新法则等,可能我们一般人比较模糊,或者说跟着大潮在进行推动,而长安在这一点上非常清楚,为什么呢?我非常满意他的,不是他今天写了多少作品,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包括他自己以及为江苏省书法院做了哪些事情。可能更多的,只有看到他对书法艺术这样特有的一门中华传统艺术进入当代性的一种探索,而这种探索是用中国哲学进入世界性的一种共同的反馈。
中国书法,我一直讲八个字:“向内、重和、尚简、贵神”,这八个字,始终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不管现在的书坛行书有什么样变化,从长安来说,他始终坚持着。而在坚持当中非常重要的从哪里来?要读中国的古代书论,读我们的经典,这是从古代书论当中的营养进入到当代性的一种转换,就是一个美学的转换,而这种美学的转换给你带来的是无穷的一种时代的风格、时代的情结。
因此你可以从哲思开始进入第三个关键词:创变。我常用创变两个字来替代创新,因为我们艺术不是工厂,不是一个工厂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而我们艺术是要有变,要通变。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因此,从通变的角度,长安所掌握的是,我感觉到,一方面他是读过很多书,因此在他身上,不是单纯地写书法,他写了很多文章,而且已经可以结集的文章,有的还获过奖。文章的整个范围也比较广,也都是在研究书法本体。而在这个方面,对他现在的指导、对他的艺术创变,带来了无穷的这方面的优秀因素。
所以他的作品,我感觉到,正如我在前言中所写:越来越清逸。中国书画艺术当中最高的气息是“逸气”。这个逸气带来了我们整个中国艺术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独特的艺术高峰,因此这种气息在长安的作品当中一直弥漫着,我说永远不能改变。即使你写大字,不管怎么样,都要保持这样的气息,当然,从书法来说,他这种气息实际上就是学养,就是对艺术本体的一种深度认知。因此在创变当中首先要坚持气息。在创变当中,必须要按照我们中国书法艺术本体的一个时代演进,汲取它的优质因子,在这个地方是要变,但变要变得有度,变要变得有规律,变得符合我们中国人一生修行的这样一个自己。
因此我想,我不可能用很多的话来陈述长安的特点,但我用这三个关键词,从他的情怀,进入到他的哲思,进入到他的创变,这是一条线,而这条线我相信会引导他一生几十年的追求,而且永无止境,所以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走向秋天的深处。
(本文为中国书协顾问、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先生在“溪山好——郑长安书苏轼诗词文赋书法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讲话整理稿,题目为编者所加,言恭达系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第三届理事会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