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言恭达:溪山清音 问道东坡

发布时间:2025-11-15
来源:现代快报
【字体:

  常州,这座千年文脉滋养的江南名城,自古便是人文荟萃、翰墨流芳之地。昔年东坡先生择此而终老,将其生命的最后足迹与不朽诗魂深深镌刻于此,遂使龙城平添了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重量与精神标高。

  苏轼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早已超越文学艺术的范畴,而成为一种鲜活、圆融的生命态度的象征。他的一生,是“在路上”的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溪山履迹,处处皆有生机活力。故而他在《菩萨蛮》中发出“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咏叹,这是东坡历经宦海浮沉、人生颠沛后,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向往。

  在我看来,“溪山好”不仅是自然景色的秀美可人,更是东坡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精神境界的生动写照,是一种哲学层面的领悟与境界的升华。

  东坡早年怀抱济世之志,其眼中的溪山,或为抒怀对象,或含比兴寄托。及至中年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山川风物成为他抚慰心灵、参悟人生的道场。晚岁北归,选择常州作为归老之地,一句“溪山好”,已然褪尽了所有外在的附加与情绪的波澜,是历尽千帆后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直观照见与全然接纳。无论外界风雨如何变幻,内心的“溪山”依旧美好,这标志着他人格修养的最终完成——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从容与自在。

  因此,长安以“溪山好”为其书法展览之主题,可谓深得东坡精神之三昧。他通过书法笔墨,探寻的不仅是东坡笔下的文字风景,更是那文字背后博大、温暖而坚韧的灵魂栖息地。

  我在《主体身心的在场与超越——论中国书法本体的起源》中指出:“中国书法的本体也要回归到‘人’的行为上,把书法作品及其形式看作结果。作为行为的‘书法’,简单说就是‘书写’,在个体层面上,它是眼部、手部、心灵三种感官符合艺术表现目的的一系列协调运动。”长安对此段话领悟尤为深刻。他明白书法即是人,“书为心画”,书法是眼、手、心协调自然书写后达情乐性的自我表达。要“技道并进”,技法是根基,道心是灵魂。只有“心手相应”,才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一个月前,长安把托裱后的一百多件作品拿到我家,请我过目删定。我一一看过,纯粹、宁静、厚重、大气、雅致,他的书法不断精进,令我欣慰!长安从我习书近二十年,他对书法始终抱着一颗近乎虔诚的求道、问道之心,其痴迷与执着、纯粹与热忱,在当下浮躁的世风中尤为可贵。他深知,书法之大道,需在日复一日的笔墨锤炼中,让眼、手、心达成高度的默契,其蜕变恰如草木之生长,坚韧而有力量。

  我很欣赏他对展览四个部分的文本遴选与概括。溪山履迹——苏轼生平纪游作品选萃,勾勒苏轼自中进士至终老于常州这四十余年间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按照其生平重要时间节点与地域转换,每年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文赋进行书法创作,构成一部视觉化的“东坡足迹之旅”;毗陵我里——苏轼与常州的深情厚谊,集中展示苏轼与常州深厚渊源的诗词文赋,突出常州在其生命中的特殊地位;高山流水——苏轼与友朋酬答及后人缅怀,拓展展览的时空维度,呈现苏轼的交游世界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千古风流——苏轼经典名篇荟萃,集中展示苏轼那些脍炙人口、具有极高文学与哲学价值、超越具体时空的经典名篇。

  长安以独特的逻辑脉络,构建起一个立体、鲜活的东坡世界,他在这个书法创作过程中,与东坡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由此,我看到长安对传统的敬畏、对文化的赤诚,更有着对东坡精神的深度共情。他写东坡的诗词文赋,是沉下心来的品读,把自己浸润到东坡的人生境遇中,体悟“大江东去”的豪迈,感受“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领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通达……这份心灵的投入,让他的书法,不是简单的文字抄录,而是情感共鸣后的自我超越。

  从这批作品来看,长安的大字,愈见雄浑开阔,沉稳大气;小字更加雅逸清正,意蕴悠长。他心灵手敏,每张作品都能有不同的书写情态,笔触生动,自在通达。他的书写,没有多余的动作,提按自如,使转尽兴,点画圆润,疏密得当,不追求险峻,无意于雕琢,在平和中见韵味,在端庄中显性灵。长安的书法,映照着他澄澈、沉静、豁达的内心,眼之所见、手之所写,皆由心之所系。经意之极后的弱不经意,是他眼、手、心协调一致后向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再进发。

  “溪山好”,好的是自然之美,是人文之韵,是精神之境;书法妙,妙的是笔墨之趣,是文化之脉,是心灵之道。这些既有古意又见性灵的书作,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书法艺术,永远是书写者整个生命的在场与超越!

  是为序。

  (言恭达系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第三届理事会艺术顾问)

作者:言恭达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