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委员回应“严禁超前学习” :教育应走出“唯分数”困境中

发布时间: 2023-03-15
【字体: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张志勇在全国两会期间发布提案, 建议严查学校超前授课行为开展“清理教育功利化”专项行动。

  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张志勇进一步表示,“不少学校不按国家规定课程课时教授新课,培训机构教到哪就从哪教起,严重助推‘超前学习’行为;有的初中提前一年、高中甚至提前两年结束新课,用于中高考复习备考,导致大量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成为所谓‘差生’。”他指出,中小学超前教授新课、提前结束国家课程,围绕升学考试科目长时间重复训练、复习备考的行为,必须严厉禁止、严肃查处。

  超前学习存续已久,很多人苦其久矣,因此相关提案发出后,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讨论,备受关注。 3月6日,张志勇主任就微博网友较为关切问题做出回答。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明确反对学校超前授课行为

  “严禁学校超前教学”的初衷是为了促使基础教育生态向着更符合教育学规律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地区教育部门已经逐渐开始考虑降低小学入学年龄、缩短小学学制,您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张志勇:首先必须明确,我们反对的是两种教育行为:一是校外培训机构提前教授学校课程的行为,二是学校不按照国家规定上课,提前和加快教学进度,压缩学校规定的课程课时,应对中、高考的学校教育行为。这两种行为,破坏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破坏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和个性化发展。

  其次也必须明确,我们从来没有反对学生的差别化、个性化学习,也没有反对学生基于自身潜质、个人兴趣,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自主学习。

  但是,许多家长出于升学竞争的需要,采取让孩子“超前学习”、“抢跑学习”、“加码学习”的种种做法,我个人是持反对态度的。

  小学生入学年龄和义务教育学制安排,是国家基于科学决策做出的制度安排,各地不能随意调整。至于,如何为资优天赋的儿童提供弹性学制和升学制度安排,则是我国下一步教育改革亟待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

  教育应主动适应未来人才培养 走出“唯分数论”困境

  您在提案中呼吁将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作为“双减”改革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突破口,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并提出了具体整治方案。提案发布后,不少媒体也在社交网络上发起调查,在一项“无论学校/家庭,你认为是否应该超前学习?”调查中,超过60%的用户认为不应该;一项“你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获得成功还是获得幸福感”,超过70%的用户选择了幸福。可以说这届家长在谈及教育目标时本意并非追求功利性,但激烈的社会竞争不断催生教育功利与短视,家长、学校、社会又该如何协作去除功利化?

  张志勇:很高兴,大多数家长和社会人士支持禁止清理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授学校课程和学校提前教学的做法。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开展多项调查也表明,家长们关心孩子的学习、考试、升学,也关心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更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整体上看,我们的家长朋友对待教育和孩子的成长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科学的。

  之所以出现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之所以我们的教育内卷化越来越严重,有人认为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的。我却认为,教育问题固然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但教育小环境也是催生和制造大环境的要素和动因之一。

  教育应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是为未来培养人的;教育既要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发展,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主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引领未来社会的人。

  常有人说“只要有高考在,应试教育就是必然的”,我也会反问持这种观点的同志“高考怎么改革才能解构应试教育”,这些同志往往也无言以对。我们的中考、高考的确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尽快走出当前单纯依据文化科目考试成绩录取学生的状况,要把孩子们的实践学习、科学探究、个性发展成果纳入考试招生评价体系。如此,才能释放和引领家长支持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科学探究,才能支持孩子们有个性地学习、创造性的发展。

  同时,我也认为,社会竞争本身不是教育必然内卷的理由,正常的竞争反而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但教育应该在制度规范内进行竞争,因为制度是保护绝大多数人正当的、根本的教育权益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改革方案》之所以要求地方教育党委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提出一系列“严禁”和“不得”的教育禁止行为,就是要建立良好教育生态,让中小学教育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健康发展,让中小学校长安心办学,让广大教师安心教学,让亿万儿童健康成长。

  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出目的正义与工具正义相背离的局面。无论是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一个家庭,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让学生们考个好学校,这是天经地义的。但人们在追求目的正义的同时,实现其价值诉求的教育行为不能功利化、短视化,不能只要分数不要人;不能只要考试升学科目的教育,不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更不能只要有利于当下升学的教育,不要为孩子打基础利长远的教育。我们不能让错误的教育行为反噬掉正义的教育追求,危及孩子们的学业进步、健康成长。

  为此,必须寻找和建立一种制度保护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学校利益、教师利益、学生利益、家庭利益。这就是我们多年来所讲的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教育、按照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办教育、按照儿童成长的规律办教育、按照教育的科学办教育,而这里的“方针”、“法规”、“规律”和“科学”,必须转化为相应的制度规范,才能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我们的教育要走出“囚徒困境”,必须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整改超前教学 共同实现“双减”目标

  您的提案发布后,在媒体及网站上也引发了网民的思考和讨论,部分网友认为即使从学校处整改超前教学等行为,在当下内卷程度下,焦虑的家长们不可能因此停下进度,学校不教可能会将家长和孩子们推向(目前发展更为隐匿的方式)如家庭教师等,这是否会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带来新挑战,未来“双减”政策在各地区落地的方向是否会有调整?

  张志勇:国家“双减”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清理和制止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授国家课程的行为;同时,“双减”改革也明确要求禁止学校超前教育,实施“零起点”教学。种种隐形变异的校外学科培训,如所谓“家庭教师”、“一对一私教”等行为,也是“双减”深化治理的重要内容。

  “双减”改革从治理方式上,要更加强调法治,要堵疏结合,“堵”是治标,为修复教育生态创造环境,“疏”是关键,要通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导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安其位、协同育人;“双减”改革从各个利益主体上,要强化协同,既不能各吹各的调,更不能相互绑架,要在凝聚共识、理念一致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教育新生态;“双减”改革从教育系统看,要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在课后服务上出硬招,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作者:
责任编辑: 邵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