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林丽颖建议设“国家读书日”,关注阅读公平和阅读习惯养成

发布时间: 2023-03-15
来源: 新京报
【字体:

  在国家的倡导下,“书香中国”“书香城市”建设不断推进。3月6日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读书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但近年来,种种现代传播媒体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亦挤占了人们读书的时间。“信息碎片化、快餐文化等社会浮躁之风,阻碍了全民阅读的展开与深入。”

  对此,她为今年的全国两会带来了《关于设立我国自己的“读书日”的提案》,建议按照我国传统的农历历法来设立“国家读书日”的具体日期,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荐书单,号召国民阅读或重温经典;同时建议“国家读书日”着重关心关注青少年阅读群体和儿童阅读习惯养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打工子弟的“阅读贫困”等问题,让爱读书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新风尚。

  希望“国家读书日”体现民族特点和文化风格

  新京报:你缘何提出设立“国家读书日”的想法?

  林丽颖:首先爱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觉得在新时代值得被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其次,根据近三年的数据统计,我国国民人均年阅读纸质图书为4.7本左右,在世界人均阅读排名中较为靠后。读书对增长知识、培养浩然之气、提升个人品德和国民素质非常重要,所以倡导全民阅读及其高质量发展是有必要的,这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最后,现在的4·23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也称“世界读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当我们用不算长的时间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对于创作者来说可能是终其一生的心血,所以我们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同时,也应该尊重知识产权和著作者。当前,多个国家除了重视“世界读书日”,还设立了本国的国家读书日,比如每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四为英国读书日,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五为德国的国家读书日。

  我们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读书日。

  新京报:你提出的“国家读书日”与“世界读书日”有何差异?

  林丽颖:我希望我们国家的读书日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文化风格。具体来说,我在提案中提到了三个关注。

  第一个是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我建议在每年的国家图书日到来之际,最好能够发布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书单,让民众在阅读经典中加深对中华文明的了解。

  第二个是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打工子弟,以及边远城市的阅读公平。

  第三,尤其去关注青少年阅读群体和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多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与童年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号召推广成年人阅读,其根本更应该去关注儿童时期阅读习惯的培养。

  新京报:在你看来,当前的阅读公平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林丽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方面。比如说边远地区小学生图书馆的建设,不是有没有,而是图书的及时更新、选品精良、阅读便利性等,这些细节是需要被关注的。

  我是希望在出版行业协会下设“国家读书日”的专门组织机构,该机构可由协会、国家和地方图书馆、出版单位、书店等共同组成,主要承担阅读推广的书单推荐、活动组织、政策建议,以及儿童阅读习惯培养等相关专业研究。未来条件成熟后,考虑成立阅读基金会。可将已创办的“全民阅读大会”与 “国家读书日”相结合,日期更固化,内容更丰富,风格更鲜明,仪式感更强,影响力更大,共同将我国自己的“读书日”打造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读书品牌。

  让孩子先感受阅读的趣味

  新京报:关于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你有什么想法?

  林丽颖:很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觉得阅读不是一件沉重的事情,不是一个被迫的行为,而是充满乐趣的。

  举个例子,今年的3月2日是英国的国家读书日,据我在英国的朋友介绍,这天,学校会给学生们发购书券,孩子们放学后可以拿着它去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此外,学校鼓励大家在当天装扮成自己喜爱的书中人物的形象去上学,孩子们就会相互交流彼此扮演的是谁、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

  尽管阅读会给人的生活和成长带来益处,但小朋友们不一定都能理解太过深邃的思想。通过这些开心的环节,他们至少能感受到阅读的趣味。

  新京报:当前,不少地区和机构、学校等在推行青少年分级阅读,你认为这项工作可以怎样更好开展?在青少年挑选书籍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林丽颖:分级阅读是非常好的事情,书单的产生要有权威性和专业性,这很重要。至于建议,我认为上述提到的“国家读书日”专门组织机构就可以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

  新京报:“国家读书日”具体如何推进全民阅读?

  林丽颖:我觉得节日的设立会让大家有一种读书的仪式感,至少到了这一天,它会提醒你要读书,也提醒我们去关注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而且,为了迎接读书日,相关方会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想方设法让活动一年比一年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也更有品质。只要努力去做,哪怕只有一天也是好的。

  比如刚才谈到的关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德国有一个做法是,到了本国读书日那天,政府或者社区会给当年的新手爸妈送一本书,意在提醒从现在开始你们为人父母了,要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子女去读书,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说功在平时,其实我之所以提出设立“国家读书日”,就是希望通过这个节日来促成习惯的养成,造就大家平时的读书规划,让人生受益。

  新京报:你还提到,根据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国民人均年阅读纸质图书4.7本左右,在世界人均阅读排名中较为靠后。那么,影响国民纸质阅读数量和质量(热情和兴趣)的因素有哪些?

  林丽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元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大家的读书时间。另外,纸质书本的阅读更多是深阅读,现在也有很多人通过移动端进行一些浅阅读。在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纸质阅读量的数据就不太理想。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还是倡导大家多进行纸质层面的系统性阅读。当然,除了知识积累,阅读也有愉悦精神的作用,不管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首先阅读就好,开卷有益。

  新京报:作为纸质阅读的线下场所,书店、图书馆等可以通过哪些举措吸引更多人去看书?

  林丽颖:有一些常规的做法,比如举办作家签售会,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和讲座等等。

  但我还是想回到“阅读习惯”的出发点,一个人要想做一件事情,内在的驱动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要阅读,即便是到了现在盛行的网红书店,也不是为了去看书。因此又回到前面讲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作者: 罗艳
责任编辑: 邵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