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政策支撑 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4-02-27
【字体:

  “三北”工程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当前“三北”工程已实施到第六期,进入到最吃劲的攻坚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是“三北”工程建设所需生态用地不足。“三北”工程已经转向全域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目前面临适宜造林地面积不足、用地矛盾突出、生态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等问题。由于生态用地尚未纳入实质性国土分类管理,其规划、配置、调度缺乏统筹谋划和长效机制,多靠临时管控和调控,与当前治理阶段要求不匹配。

  二是“三北”工程乔灌草植被建设所需生态用水保障不足。“三北”工程植被建设的生态用水问题长期以来缺乏制度性安排,“三北”地区生产、生活都需要大量用水,各地缺乏将用水份额调剂到生态建设的动力。当前“三北”地区高标准农田等有关建设中,普遍缺乏针对防护林灌溉的专门配水渠道和份额安排,导致原有防护林出现退化。

  三是“三北”工程建设科技支撑薄弱。“三北”工程相关政策研究不够充分,国家重大专项安排不足,科技投入比例过低,存在“重工程、轻科技”的问题。特别是对“三北”工程区在造林、种草和植被自然恢复之间的规划安排,以及“三北”工程造林存在的造林树种单一、人工林退化等问题的研究不足。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三北”工程区生态用地供给。在“三北”工程区试点将生态用地纳入国土分类管理,建立“预算账户”,科学谋划“三北”工程区“生态用地监测/监管一张网”,并实施分类管理。对天然林地、草地、湿地、荒漠、封禁保护区等实施严格管控措施,树立保护就是治理的理念,加强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对人工林、人工草地等采取修复、恢复等措施,兼顾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开展生态治理;对各类废弃地、污染地、撂荒地、盐碱地等实施重建和重复利用。遵循荒漠生态系统养、防、治、用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合理利用。

  二是切实保障“三北”工程生态用水。建立“三北”工程生态用水保障长效机制,在黄河“八七”分水方案的优化调整中予以统筹考虑。科学实验、多措并举为生态用水份额“开源”,利用好矿井水、疏矸水、苦咸水、再生水、凝结水、分洪水和凌汛水等多种“边际”水资源,利用好天然雨养、生态引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水肥一体化等多种灌溉形式。持续深入推进农业节水,通过上下游统筹、水量总控,实施关井压田、水权交易,将节省下来的农业用水份额置换为生态用水份额。基于水资源条件优化配置林草资源,大力推广耐旱节水的乡土树种草种,坚持以水定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三是强化“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在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对“三北”工程区不同地理单元和类型,尤其是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变化特征的基础研究和相关技术研发。完善“三北”工程监测评价体系专项经费支持,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本底调查和工程效益的科学监测,开展“三北”区域生态本底调查和自然资源数据归一化整编。加强防沙治沙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和创新高地建设,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建立与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相适应、全面完整的现代防沙治沙科技体系。

作者: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