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4-02-27
【字体: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2023年4月黄河保护法开始施行,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了进一步的法治保障。近年来,沿黄省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逐步实现了流域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的转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保障仍不完善。黄河保护法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出一系列明确规定,但相关配套法规制度仍有待完善,亟需形成更完善的管控指标体系。配套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目前水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部分地区水价形成机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水资源稀缺性和供水成本。流域用水定额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对人工大水面等不合理用水需求抑制不足。

  二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农业是黄河流域用水大户,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整体工业用水效率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分布着较多的煤炭开采、煤化工及金属冶炼等产业,流域高耗水产业结构特点显著,工业节水技术装备和节水产业有待进一步推广和培育。城乡生活用水存在浪费现象,一些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较高,公众节水意识尚未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节水器具使用率不高。

  三是相关工作协同推进仍有待强化。黄河流域当前同时面临着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等多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一些地方因水资源限制,能源和资源的经济潜力难以挖掘,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受限;一些地方在开展生态治理中忽略了水资源承载力,如人工林耗水接近水资源承载力阈值,植被蒸腾导致土壤水分不断消耗,出现了土壤干化和植物群落生长衰退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保障。进一步构筑并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法规制度。完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控指标,包括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效率指标。健全监管体系,包括严格生态流量监管和地下水水位管控,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快推进水资源超载问题治理,进而规范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在完善水权确权工作基础上,加快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制度建设。

  二是进一步提升流域生产生活节水管理水平。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取水计量管理,建立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体系,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持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工业节水技术,加快推进高耗水行业、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改造,大力推广高效循环用水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进城乡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改造,完善节水器具推广补贴政策,加强节水宣传和黄河保护法普法工作,提升居民节水意识,促进城乡生活节水。

  三是加强黄河流域相关工作协同。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需要强化区域协同、要素协同、政策协同,统筹推进上游地区水源涵养、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下游滩区治理和防洪等工作;依据水资源条件科学确定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谋划产业布局,提高工作的关联性、协同性、多目标性。

作者: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