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古籍数字化 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4-02-27
【字体: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古籍数字化”。古籍数字化既是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也是新时期保护、利用好古籍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机构作为古籍数字化的主体,围绕推进古籍数字化做了大量工作,但也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匮乏,影响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展。当前古籍修复人才严重不足,引进存在障碍,古籍修复属于技术型专业,对应学历一般为专科和本科,而高校图书馆人才引进往往要求博士学历,但博士一般不选择图书馆就业,引进了也留不住。此外,对古典文献学、古籍保护、信息技术及数字化流程都比较熟悉的复合型人才同样匮乏。

  二是古籍数字化经费投入有限,专业设备支撑不足。目前全国已发现古籍近21万种、数千万册。从数字化资金成本看,一台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的市场价格约50万;一册古籍(按75筒子页)的数字化采集和初加工成本在200元左右,后期还会产生深加工、存储、管理等费用,如果需要光学字符识别与著录,成本在800元左右。古籍数字化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个别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存在资金不足、设备短缺或陈旧的情况,古籍数字化工作无法得到保障。

  三是数字化各主体间缺乏工作统筹,无法形成工作合力。古籍数字化具有一次性投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特点,需要做好工作统筹,但古籍数字化主体除了古籍存藏较多的公共机构,还有民间文化机构、企业和私人收藏家等,各主体之间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缺少统筹,信息沟通不充分,资源开发没有统一标准,资源共享进程推进缓慢。古籍扫描重复化,平台建设同质化,造成了资金、人力、时间的浪费,不利于古籍的保护。

  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强化古籍数字化人才支撑。做好人员培训交流工作,通过外聘教师、组织短期进修班、岗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现有人员进行古籍整理鉴定、修复、数字化等技术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通过对口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多层次、多方面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拨付专项资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工作开展,解决当前古籍数字化人才、设备、技术不足问题。制定符合高校图书馆实际需求的人才引进政策。将特殊专业岗位和一般教学科研岗位做区分,解决学历限制导致的人才引进难问题。

  二是做好分级工作,提升古籍数字化资金使用成效。优化公共机构古籍数字化关键设备配置,根据不同单位古籍的藏量及类型,配备相应数量、类型的数字化扫描设备,扶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优先解决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备短缺问题。从古籍数字化紧迫程度出发,在充分摸底的基础上,做好古籍数字化分级工作,优先做好需求紧迫的古籍数字化,提升资金使用成效。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古籍数字化工作合力。建议由各级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全面推进存世古籍的摸底工作,建立健全古籍数字化工作体系和技术标准,避免同版古籍重复数字化,研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方案,为古籍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提供机制保障。

作者:
责任编辑: 邵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