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提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持续深化,体教融合的育人机制逐步建立,以评价机制改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不断显现。但是,深化体教融合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策举措落实不够充分。虽然相关政策文件指明了体教融合长期目标,但目前融合的内容和力度依然是在体育体系、教育体系“双轨制”下的“有限度地融合”。体育、教育部门相关改革政策衔接不紧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将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资源简单相加的情况,尚未形成体系共建、资格互通、结果互认、人才共享的合力。各地对文件中的具体政策推进力度不够,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并未落到实处。有关运动技能评价标准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评价规范仍然存在空白,体育特长生升学保障政策落地难,教研科研与青少年体育需求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体育教师距离配齐配强仍有差距。根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数为77.05万人,缺编约12万人,在农村地区体育教师“配不齐”情况尤为突出。体育教师在科学指导开展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实施体育人才贯通培养等方面“配不强”问题比较普遍。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等落实路径仍未通畅。体育教师在晋升职称、教学成果评定等方面同等待遇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工作信心,导致部分体育教师流失。体教融合发展经费特别是充实师资和改善场地器材的经费保障不足。
三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不足。追求分数的惯性使得学校和家庭对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体质健康监测产生了新的焦虑情绪,追求学生短期体育成绩的提高,对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对体育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以及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等重视不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单一,教学方式内容和教师认识水平都有局限,课程内容易出现考点化倾向,重运动技能传授、轻体育文化建设。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推进协调机制建设,切实保障政策落地。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功能,理顺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不同部门间的政策协同,提高体教融合工作方法的可操作性,形成政策合力。统筹体育、教育资源,压实不同部门具体责任。解决教体融合中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以及建立学校体育过程性评价规范、丰富评价内涵等关键问题。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保障体育教学需求。
二是加大师资保障力度,增强学校体育内生动力。深化体育评价体制改革,尽快制定科学规范、符合实际、有操作性的学校体育实施评价、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育特长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教学成果评价等标准,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落实体育教师的生均比例,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任教通道,特别是对于承担体育拔尖人才、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学校,加大高水平运动员进校任教的支持力度。明确体育教师职称层级、岗位等级、晋升渠道等标准,在教学评优表彰中予以考虑,提升体育教师从业热情。
三是鼓励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探索。明确体育文化授课要求,完善课程建设。鼓励根据地域特色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动建设一批体育文化建设示范校。针对青少年体育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导社会体育组织与学校合作,参与支持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