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高速增长,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若干问题。
一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足。目前除个别地市、园区有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外,大部分地区无整体规划指导,总体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需求,充电难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建设充电桩存在“跑马圈地”现象,整体利用率偏低,部分城市公用桩平均时间利用率不足10%。用电需求和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错位,大多中心城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用地限制,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公共充电桩覆盖率较低。
二是充电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充电基础设施管理涉及能源、住建、市场监管、消防等多个部门,在实践中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存在监管重叠或缺位现象。国家层面和大部分地区对公共充电车位的使用权未作明确规定,现实中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争抢充电车位,执法部门干预缺乏法律依据。相关企业“重建设、轻运营”,大量充电桩出现故障后长期得不到修复,有些站点甚至长年处于瘫痪状态。
三是部分地区电网建设难以满足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增长的需求。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给电力系统带来多方面挑战,充电高峰时段往往与社会用电高峰重叠,与新能源发电曲线不匹配,加重了电网负担,也不利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充电桩供电功率较大,一些老旧小区配电容量设计较低,设备老化严重,难以承受供电负荷。私人充电桩缺乏专业维护能力,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导致在老旧小区报装受理困难。
为此,建议:
一是健全地区性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各地结合当地实际,面向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趋势,对当地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发展作深入数据分析,结合国土空间、电力等相关规划,对不同区域和场景设定差异化的目标,形成区域内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并制定实施细则,通过科学规划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按照“规范引领、一次成网、科学布局”的原则,预测近远期设施建设需求,通过专项规划加快充电基础设施落地建设。通过规划引导企业精准投建,化解重点地区充电基础设施使用的结构性矛盾,保障充电站的利用率和用户便利性。
二是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建立部门间充电基础设施管理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整合审批职能。着手研究并健全相关法规和条例,对充电车位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兼顾各方利益,进一步明确其使用权。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场)运营管理规范政策,通过引导、奖惩、收费等方式,减少充电车位被不合理占用。优化调整充电站和充电桩补贴方式,由单一的建设补贴转变为建设和运营的双重补贴体系,推行差异化和市场化的充电价格体系,激励公益性、基础性充电桩的建设和高效运营。通过第三方开展充电站线下巡查,就充电设施故障率、便利性、管理情况等进行评级,将评级结果与补贴等优惠政策挂钩,完善“僵尸桩”强制整改或拆除的政策措施。
三是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力系统发展相协调。加大充电峰谷价差,合理引导错峰用电,降低电力系统压力。充分利用各类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充电市场主体参与负荷聚合、需求响应、绿电交易等衍生业务,促进新能源消纳。完善充电桩标准体系,积极研发应用大功率柔性充电堆等新型充电技术,推动车联网和绿色能源网互动技术的发展。强化财政补贴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快老旧小区、农村地区等的配电设施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