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统筹推进“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民进中央
【字体: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农田防护林作为“三北”工程生态屏障和北方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也能保障农业可持续生产,多年来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当前“三北”工程区的农田防护林存在老化、退化情况,部分农田林网已经“缺行断带”。一旦这些干旱地区的农田失去防护,加之冬春季节农田地表裸露,极易从农田变为沙尘源,危及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涉及林草种植、农业生产、水资源调配等,目前林草、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在农田防护林管理方面责权不清晰,管理机制协同不足。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护制度保障,存在后期管护主责不清、林带可持续管理经营缺位等问题。

  二是农田防护林老化退化基数较大。“三北”工程一期、二期建设的农田防护林陆续达到自然衰老年龄,多年来农田防护林因水资源短缺而长势不良的情况呈加剧态势,导致林分林相不整齐、防护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过去土渠输水灌溉方式事实上有利于农田防护林的供水,改为硬化渠道输水方式,农田总体减少了耗水,但防护林反而“无水可用”,造成因缺水而退化。此外,病虫害问题总体呈高发频发态势,进一步加速退化。

  三是“三北”干旱地区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配套建设防护林不足。在自然条件恶劣的“三北”地区,高标准农田如果不配套建设防护林,则几乎必然重蹈风沙危害、土地沙化的覆辙。近年来“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风沙灾害总体减轻,而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造林、用地、浇水和管护等困难较多,加之经济收益较小,因此地方上建设农田防护林的积极性不高,在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中配套建设防护林的资金安排、建设主体、验收机制仍不清晰。部分地区“重建轻管”,工程后期普遍存在养护资金投入、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农田防护林的管理机制和科技支撑。厘清“三北”农田防护林建设中用地、供水、管护责权,健全地方政府统筹、各部门协同的管理机制。更好发挥林长制作用,畅通全社会参与渠道,探索由规模化林场接管农田防护林后期管护职责。科学精准开展防护林工程规划和设计,优化水土与林草资源配置,因地制宜选用耐旱植物,减少种植耗水量大的乔木。加快防沙治沙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力量建设,统筹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标准制定,开展专项研究,加强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的节水林草品种选育和繁育。

  二是科学有序推进“三北”农田防护林修复。对当前退化的农田防护林进行分区、分类、分级,明确退化成因,建立全周期、可追因的退化林修复工作流程。推广示范一批行之有效的退化林修复技术模式,充分发挥防护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确保农田不变沙源。多渠道满足防护林修复生态用水需求,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建设雨洪水集蓄利用设施,推进再生水管线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农牧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利用声波增雨等技术,充分挖掘和利用空中水资源潜力,并在黄河分水指标中予以统筹考虑。

  三是完善新建、再建高标准农田配置防护林的政策措施。在“三北”地区,按照区域自然条件和风沙危害程度,研判配置农田防护林的必要性,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在自然条件恶劣、风沙灾害严重的地区,将高标准农田配置防护林作为必选项(标配)。加强农田防护林作用的科普宣传,树立可持续、防沙尘、强底色的社会共识,加快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统筹开展“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效益评估,在评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后期管护经费支持。

作者: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