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加强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甲烷排放控制的提案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积极稳妥有序控制甲烷排放,是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甲烷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活动、农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其中包括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在内的农业生产约占37%。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开展农业生产甲烷控排,对削减甲烷排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长江流域省市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农业生产甲烷控排仍存在基础数据不明、量化目标缺失、控排技术匮乏、控排能力不足以及管理体系薄弱等问题。
一是政策支撑与规划体系不健全。与二氧化碳不同,目前针对甲烷控排缺少综合性的政策和管理框架,区域性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尚未进行整体规划,也缺乏针对区域特点制定的甲烷控排的顶层设计、行动方案和工作路线。针对稻田节水灌溉、饲料改良等的甲烷高效减排方式,缺乏适宜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导致各生产主体特别是占比较高的小农户参与甲烷控排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农业生产甲烷MRV(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不健全。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把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任务进行部署。但由于农业甲烷排放受区域自然禀赋和管理因素影响,简单用排放因子无法准确反映地区间和年际间的差异,导致难以系统梳理甲烷排放现状,也难以对当前措施的减排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估。
三是农业生产甲烷的减排路径不明确、减排技术支撑薄弱。现有政策和管理体系尚未对甲烷控排路径进行系统性的跟踪和评价,大多数政策方案偏重于定性目标,缺乏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的定量目标。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气温降雨、地形地貌以及农事管理间差异较大,不同减排技术的效果在区域和年际间波动较大,减排路径和技术支撑的短板导致难以准确量化甲烷控排潜力。
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甲烷控排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结合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因素和当前技术水平,制定省市层面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减排目标和时间表。为区域地方层面甲烷排放控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通过宣传和培训提升公众绿色意识。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引导农户采用减排技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低碳农业技能培训,扶持一批低碳农业第三方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甲烷减排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如推广低碳产品标签,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业甲烷减排工作。基于碳交易市场和碳普惠市场开发和完善适合本区域的农业领域甲烷控排方法学,推动进入自愿减排市场进行碳交易。
二是加快构建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甲烷MRV体系。依托已有的典型甲烷长期监测点位,建设和完善甲烷排放监测网络,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农业甲烷排放因子动态数据库,并编制农业甲烷排放监测核算通则。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甲烷排放监测和信息化管理上的创新应用,加强区块链等在信息溯源管理上的应用,推进流域农业甲烷排放清单的精细化编制工作,摸清甲烷排放底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是因地制宜构建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甲烷平衡型减排策略。聚焦稻田水肥管理模式优化、节水灌溉与好氧栽培、饲料质量改善、秸秆离田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大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系统梳理、优化集成已有农业领域甲烷减排技术措施,筛选高效低成本易推广的水稻种植、畜牧业管理以及畜禽粪污处理方向的甲烷减排技术。根据长江流域农业资源情况、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粮食生产需求,系统评估粮食安全前提下各路径的减排潜力、成本、收益及可行性,为准确评估技术效果、量化甲烷控排目标以及国际履约方面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