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科学有序推进生态光伏建设,助力防沙治沙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民进中央
【字体:

  生态光伏,即“光伏+治沙”,是将光伏发电与防沙治沙相结合的产业生态化模式,旨在利用光伏板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降低风速,改善局部小气候,提高植被覆盖度,对于推进生态治理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荒漠化防治的新方案,生态光伏既能推动光伏产业生态化发展,也能助力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因此得到迅速推广。当前推进生态光伏助力防沙治沙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相关规范标准尚不健全。目前生态光伏项目的建设多以政府主管部门意见为主,建设单位采取的生态治理方式和形式多样,板下种植的植被类型、种植方法、后期管理等科学性、针对性不强,缺乏指导性强、科学规范、划区分类合理的规范性文件和行业标准。

  二是光伏电站建设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不足。光伏电站对大气环流、气温和降水等宏观气候要素,以及对草场、戈壁和沙漠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及作用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平整地形、重塑地表,对原生植被和地表结皮产生破坏,加剧局部水土流失和扬尘风险。运营期间,需用水清洗光伏电池板,可能导致区域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易加剧“沙戈荒”地区水资源短缺。

  三是光伏建设全周期管理不足。当前部分地方在确定光伏项目的适宜开发范围时未能充分评估当地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光伏设备在寿命终结期,存在固体废物处理难题,据估算,2030年我国废弃光伏组件将达到150万吨左右,而当前废弃光伏组件的资源化回收处理水平低,低值利用现象较为普遍,多数发电企业仅进行积压堆放或焚烧掩埋,部分企业对其中的硅、银、铜等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拆解回收,但含氟背板等组件存在回收难、污染环境的隐患。

  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完善生态光伏协同防沙治沙规划和标准。尽快出台相关指南、标准体系与指导意见,科学编制“沙戈荒”风光基地等新能源基地规划,统筹考虑当地光热资源、生态环境影响等因素,建立科学评估方法体系和机制。研判光伏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模式,探索光伏产业与“沙戈荒”地区其他产业的适宜配置模式。根据林草资源的生态特性、市场需求和生态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原则,建立相关标准体系,推动发展多元治沙模式和“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等业态,在“沙戈荒”地区打造生态治理与绿色能源合作基地,推广“生态基地+绿色能源”产业链示范项目。

  二是加强生态光伏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应在充分评估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科学部署生态光伏项目,严控水资源消耗尤其是地下水消耗。设置专项基金,对沙漠光伏对生态系统的全局影响加大科学研究项目支持力度,充分运用空间观测、科学实验、跟踪监测等手段,探明光伏对草场、戈壁、沙漠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三是优化生态光伏建设管理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建立生态光伏项目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强对项目选址、设计、建设、运行、废弃等全过程监管。指导、督促建设单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方案等,确保光伏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划和标准。完善废弃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政策法规及标准,加强回收处理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发及推广力度,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废弃光伏组件回收网络和信息数据库,提升组件回收的可溯源性。强化生态光伏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光伏+治沙”模式产业化应用,提升光伏板上、板下、板间多元效益,同时通过种植优质牧草、药材等,以及运用畜禽草耦合技术,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多样性保护。

作者: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