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提案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从2023年的21.1%提升至22.0%。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养老服务,银发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医养结合深度不足。老年人“带病生存、多病共存”情况较为普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增多,但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政策、资源的深层次协调衔接还不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医养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医疗资源调配、医护人员互通等方面存在障碍,医养结合多停留在义诊、陪诊、健康档案等基础层面。
二是养老保障水平制约有效需求。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与在职收入比值)约为45%,低于OECD国家58%的平均水平。家庭养老金储备普遍不足,根据《2023年养老金融规划白皮书》,超过87%的家庭存在养老金缺口。代际、城乡分化,60后“新老人”消费能力强,高龄和农村老人经济实力、付费意愿不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对失能老年人照护的重要保障,但90%以上长护险试点地区的筹资来自医保基金划转。
三是养老服务与产品供给不足。养老产业要素保障水平有待增强,养老服务内容单一,养老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根据某地养老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该市养老机构床位总数10.9万张,平均入住率仅为45%。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显示,2023年上半年1273家机构因补贴缩减退出市场。养老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对建筑面积、护理配比、医疗设施等设定了138项硬性指标,企业合规成本大增,对养老服务供给造成一定影响。
四是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短缺问题显著,作为养老护理队伍核心的50—60岁女性逐步退出或转型,不少人回乡或转为月嫂、保姆,受薪酬待遇水平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工作环境艰苦等因素限制,年轻一代护理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为此,建议:
一是促进医养结合。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政策、资源的深层次协调衔接,发展以医养结合为核心的康养产业。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机构一体规划、建设、运营,打造医、康、养、护等整合型、一体化的医养服务综合体,为老年慢病、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提供接续服务。重点扶持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养老机构,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或托管运营。发展远程医疗,支持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开展居家上门服务。
二是健全养老保险。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推动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发展,推广普及个人养老金,通过三支柱养老保险兜牢养老底线。推动养老保险从现金支付向提供服务转型,将享受家政、餐饮、养老等生活性服务和购买适老化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纳入养老保险报销范围。开发和推广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老年旅游旅居人身财产保险等特色保险产品,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进程。
三是优化和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养老机构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支持跨行业资源整合共享,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一批特色康养基地,形成东、中、西部区域联动的养老产业集群。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支撑,加大康复护理、康复辅助、智能看护等适老化产品研发推广力度,提升高质量适老化产品的供给。
四是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相关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立康养服务相关专业课程,增加养老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强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推动银发经济产业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构建相关专业技能职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