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作为就业重点群体,其就业状况事关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据教育部数据,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受国际形势影响,毕业生出国留学难度不断加大,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人数持续上升。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情况继续演变。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小微企业等岗位总供给有所下降。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加速演进,新兴行业、产业迅猛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不断涌现,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增大,但整体吸纳能力有限,难以完全消化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高校毕业生人才供给相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总体仍供大于求,专业错配、学历错配、数量错位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留学热度下降和留学生出现回流潮,也进一步影响供需关系。
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出现新变化。当前就业“内卷化”趋势依旧明显,高校毕业生择业出现放慢、求稳、灵活等新特征。“慢就业”比例上升,灵活就业成为新形态,《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约19.1%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13.7%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就业周期拉长,进一步加剧今年就业压力。求稳倾向加大,“考公热”“考编热”频频成为热点话题。
三是相关服务保障工作仍然面临挑战。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主动作为,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但政策衔接性、系统性还不够强,基层执行能力仍有不足。有关方面对人工智能发展、企业智能化改造、“灯塔工厂”建设等可能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前瞻研究不足,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经验,难以有效应对就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是挖掘潜力扩大就业容量。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定制造业、外贸企业、国有企业就业规模。发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激活就业的新动能,着力加强就业权益保护。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进程中进一步吸纳就业,完善“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后的后续政策,建立健全转编通道。
二是持续优化高校学科布局。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由政府主导对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学科进行持续性资源配置,对注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学科实行绩效型资源配置模式,积极探索新兴学科的政府和市场联动式资源配置新模式。推动各地高校结合本区域发展实际,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持续提升学科专业设置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好促进供需适配。在人才培养中注重认识、运用、发展人工智能。
三是加强就业服务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要求,提高政策衔接性、系统性,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鼓励各高校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通过专业学科联盟对接行业协会、产业协会等形式,不断提升“访企拓岗”人才匹配精准度。推进国家、省级、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互联共享,智能化、精准化面向学生及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
四是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将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引导毕业生从更长时间跨度、更高价值取向去考虑职业发展,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选树一批高校就业创业榜样,通过学生会、校友会、实践课堂等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提升融入社会就业的热情和信心。建立全周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持续加强就业培训指导,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帮扶指导,注重疏导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