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民进中央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乡村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承担着农村地区大部分医疗照护责任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城乡融合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群众健康需求等还不相适应。

  一是总量不足且持续下降。乡村医生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较2022年减少3.3万人,且人才分布不均现象明显,部分地区乡村医生短缺,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量血压、发传单、填表格等工作又耗费大量人力。老龄化问题突出,《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35岁以下村卫生室人员占比仅8.6%,60岁及以上占比高达16.5%。

  二是业务能力面临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进程,老年人成为农村人口主力,慢病管理、急诊急救、传染病识别与处置等需求增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面临新挑战。乡村医生学历层次以中专学历为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占比较少,《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高达50.7%,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比仅为0.1%。

  三是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不到位。受医疗水平和服务人口数量限制,加上部分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发放不及时,不少乡村医生收入低,需要靠务农或其他收入补贴生活,“半农半医”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乡村医生参保率低,部分参保人员缴费基数低、缴费年限短,退休金远低于城镇职工。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科学测算村卫生室人员缺口数量,实施乡村医生队伍专项培养计划。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支持地方政府与医学院校合作,在当地生源中录取医学生,通过定向培养方式补充缺口。大力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落实薪酬津贴、职业发展、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激励措施,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综合考虑城乡融合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群众健康需求因素,科学规划县域内村卫生室设置与布局,避免数量持续减少,推动村医队伍规模保持稳定,保障乡村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

  二是完善乡村医生管理机制。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的人才交流机制,选派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定期到村卫生室巡诊带教,安排表现优秀的乡村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挂职锻炼。强化医防融合,有计划地加强在职乡村医生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有序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过渡,探索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医生队伍。完善乡村医生退出保障政策,优先帮助初中及以下学历、信息化适应困难、没有相关资格证书且年满60岁的乡村医生有序退出。

  三是提高乡村医生保障水平。落实“县招乡聘村用”制度,把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统一管理。完善乡村医生财政保障制度,动态调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基本药物定额补助、一般诊疗费等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数量、服务质量等因素,合理提高乡村医生绩效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表现优秀的乡村医生给予额外奖励,对在偏远、条件艰苦地区执业的乡村医生提供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福利保障。分类解决养老保障问题,未纳入事业编制的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为其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责任险。完善乡村医生职称评定制度,适当放宽评定条件,增加中高级职称名额,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作者: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