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民进中央
【字体: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正处于发展上升期,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但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仍存在一系列发展难题:

  一是技术基础与创新能力薄弱。我国还未实现机器人操控领域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部分国产零部件(如轴承、减速器、传感器、电机温升控制系统等)的寿命、稳定性及精度保持性等关键技术存在较大差距,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研发缺乏系统性,产学研用一体化尚存在堵点。

  二是产业链协同与资源整合不足。人形机器人各研发与生产主体自成体系,无法高效互联互通行业技术问题。底层算法模型尚未统一,不同组件或子系统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较差。超精加工能力不足限制了产品的快速迭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推动产业进步合力。制造和维护成本过高,距离实现量产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拓展受限。受限于交互能力及协同能力等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尚无法适应多场景的不同需求。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商业导览、特殊环境作业等有限领域,大规模、刚需性应用场景有待挖掘与拓展。

  四是关键领域高端人才供给短缺。智能算法、机械设计、材料科学等关键领域高端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制约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技术攻关,夯实产业基础。通过发布国家级科技项目、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强有组织科研;依托国内各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省级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协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优势力量,形成一批技术联盟,加强跨领域共性技术研发,重点围绕增量式编码器、谐波减速器、无框力矩电机、行星减速器、视觉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结合已有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资源,构建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支撑平台,统一底层算法模型,优化数据采集方法,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同发展。系统梳理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劣势,把握机器人云端大脑、本体终端的智能执行器关节和控制单元等产业核心环节,重点培育整机品牌企业、高价值关键部组件企业、人形机器人专用软件开发企业等。加强与国际头部企业合作,加大国内行业领军企业、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构建全链条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形成大中小结合的企业梯队。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转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条,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效应与集群优势,加速推进量产化。

  三是挖掘应用场景,推动产品落地。加强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研究,鼓励优势企业聚焦汽车产线、特殊环境值守、安防应急、养老陪护等场景,加快专用人形机器人研发,积极打造适用于教育、展览演出、家庭服务等通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支持重点企业建设人形机器人场景实验室,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跨越商用化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产品迭代创新。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重视人才引育。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将人形机器人产业列为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领域,将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纳入政策和资金支持范围。研究制定产业专项政策,加快建设风险分担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提供长期资金保障。组织实施人形机器人产业配套人才培养计划,完善相关学科布局,加强与全球领先学术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磁吸效应,集聚、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作者: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