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促进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提案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我国3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关系祖国和民族未来,也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和期盼。当前,我国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呈低龄化趋势,6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脊柱侧弯、血脂异常、心理疾病等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功能不全,缺乏对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反馈应用。现行标准中,缺少测试心理因素和适应能力,体力活动、睡眠、营养等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测试处于空白;小学阶段男生以及全学段女生未测试上肢力量;初、高中和大学阶段未涉及协调性;全学段测试均未涉及平衡性。现行标准采用常模参照的评价方式,设置“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数据分析的精细度不足,不能反映测试结果与健康风险的关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功能偏重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反馈不足,大多数地方对测试后的提升工作缺少必要跟进措施。
二是促进体质健康提升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学生运动量严重不足。中小学体育课时设置从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递减至高中每周2课时,但仍存在不达标现象。有些学校课间活动时间缩水严重。高校执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不到位现象突出,“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落实不力,缺少开放的信息查询系统或主动反馈体质测试结果的机制。
三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方法手段不足,校家社共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机制没有建立。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生长发育、体质发展需求不匹配,体育锻炼存在功利化倾向。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寒暑假向学生开放的不多。学生校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场地保证、专业化指导方面严重不足,适合青少年运动的场馆和设施少、收费较贵。社会体育组织、体育企业等参与学生健康促进程度低。
为此,建议:
一是优化完善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和评价模式,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共享平台”。根据大中小幼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确定与学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测试指标,构建健康标准参照+常模参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教育、体育、卫健等有关部门联合研究、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共享平台”,充分挖掘、分析、共享数据,针对测试结果研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方法手段,形成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动态监测-精细评价-及时反馈-科学干预”的机制。
二是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政策落实。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成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措施执行,监测实施效果。监督学校严格执行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督促中小学严格落实“新课程标准”,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加强对高校执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效果评估。各级党委政府应把青少年强身健体作为重要民生专项,推动取得实效。通过督查、抽查、考核等,切实推进“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落实到位。
三是探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科学提升的办法路径,构建校家社协同的提升体系。构建新型、科学的体质健康知识体系,健全以促进健康体能为核心目标的评价标准体系,运用相应的教学与训练手段,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高效的锻炼。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锻炼、睡眠、饮食等进行动态性、综合性评估。在城市更新时,重点加强社区小微运动场地建设,配备方便耐用的体育设备。制定办法、鼓励学校运动场地向学生延长开放时间。支持社区、家长委员会等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