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加强馆校合作为科学教育赋能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科技场馆是儿童青少年了解科学、接受科普的重要场所,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有效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力量”“就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和科技企业等机构,建立校内外常态联动机制”。加强馆校合作,促进科技场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场馆的学习效果,共同为科学教育赋能,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当前,馆校合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馆校合作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的执行框架。目前的馆校合作往往是短期项目或临时性安排,以参观、专题讲座、参与体验活动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没有形成固定合作模式,缺乏深入的协同育人规划,难以形成对育人目标的有力支撑。科技场馆和学校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人员调配方式都有很大差别,在合作过程中,双方角色不清,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合作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二是馆校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教育互动和课程共建,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学校方面看,有的学校未将科技场馆视为有效的教育资源,认为参观场馆是浪费教学时间;有的学校考虑安全等因素,不愿带学生走进科技场馆;以学校为主设计科学课程缺乏对场馆科学教育特点的总体把握,教育效果不明显。科技场馆方面,软件建设能力不足,尤其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明显不足,在缺乏学校积极配合的情况下,难以基于展陈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个性化课程、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活动。
三是馆校合作成效的科学评价不足,难以客观衡量教育成果。大多数馆校合作项目没有具体目标和评估标准,合作侧重于过程,对结果的反馈和总结重视不够,使得双方难以准确了解合作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合作的质量和效果如何,也无法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评价合作效果时,馆校往往从各自视角和标准出发进行评估,学校一般以学生参与度和兴趣作为评估指标,科技场馆则侧重展览和活动的数量和观众反馈。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较强,深度不够,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
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稳定的馆校合作机制。完善鼓励政策,加强制度保障,推动科技场馆和学校之间建立起常态联动机制,共同制定馆校合作框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馆校科学教育的供需匹配、深度对接。科技场馆提供定期的专家资源、科学活动支持,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科普项目,加强科学实践教育。通过建立线上资源库、组织在线活动,推动科技场馆和学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扩大科学资源覆盖面。
二是加强馆校课程共建和开发。鼓励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与科技场馆的互动,推动场馆的资源与学校的课程内容深度融合,通过有效的课程共建,提升学生科学学习的效果,提高学校参与馆校合作的积极性。鼓励科技场馆结合教学大纲,设计与教学内容强相关的实践活动,打造个性化科学课程,建设科学常态化进校园的专家团队。建立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机制,消除学校安全顾虑。
三是完善科学评价,用好评价结果。提升馆校合作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重视学习过程评估和长期评估,从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素养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丰富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成绩评估等,结合对活动过程和效果的分析,评估合作的具体成效。跟踪学生在参加科技场馆活动后的表现和成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合作策略,使合作更加精细化、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