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民进中央
【字体:

  新技术变革、数字化创新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教师数字素养是发展教育数字化的“软实力”。对教师来说,转型的关键在于能否适应新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人机结合的创新教学和育人方法。目前在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不足。技术不会自动“赋能”教育,教师只有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探索、适应技术本身蕴含的教学新策略,才会真正取得实效,但这需要大量的额外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应用技能、适应新教学范式。在教师负担比较沉重的当下,主动拥抱新技术变革的教师占比不高。如何支持教师重构自身教学,避免教师因认识不到位或主动性差而弃用技术,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是新技术变革给教师带来新负担。国家、省、市、县、校涌现了各种教育相关应用平台,但这些平台之间由不同部门或单位设计和负责,彼此业务间缺乏整合,造成水平隔离;数据不能对接,造成垂直隔离,难以实现各业务衔接贯通,难以推进跨部门协作。一些教育数字化的工具和产品与教师的业务场景脱节,易用性、有用性较低,教师为应对行政性任务要求,不得不做表面功夫应付。

  三是数字化应用相关评价改革滞后。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但在实践中教师队伍的管理和评价没有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新方式、新场景和新形态,教师的实践和“管”“评”机制分离。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带来的新型工作没有纳入教师工作量和评价体系,如各种学情和教情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工作;教师利用数字化方式开展备课的评价和考核;教师在线提供的个性化辅导服务等。

  为此,建议:

  一是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支持教师教学范式的转型升级。针对教师数字化能力建设中研、训、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一方面重视工具应用过程中的教师体验,推动教师业务效率提升、业务流程简化、教师群体深度协同等技术功能的设计和开发,提升工具的易用度;另一方面要制定长效培训机制,以通识与专项相结合的项目式培训,创新工学结合、研训一体的数字化培训方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融通、人机结合的新型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培训,支持教师相关数字化教学技能、策略创造性地嵌入到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同时,年轻教师在数字素养上优势更加凸显,要改变原有教师“老带新”的成长模式,打造新老结对发展的互补性学习机制,提升团队数字协作能力。

  二是推动部门间深度协同,以业务流、数据流为核心推进数字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联合人事、研训、教师发展等业务主管部门,围绕教师的学、教、研、管、评、服等环节,以业务流、数据流为核心推进面向校、县、市各级系统的建设,以云网融合的方式重组教育服务架构,做到机构不重复、业务不重复、各环节无障碍协同。通过机构间的深度协同实现流程重构,最终实现多系统数据流转和共享,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为每位教师提供个性化的网络专属服务,让教师从疲于多头被动应付任务转为任务简化整合到人,节省时间和精力,降低额外负担。

  三是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实践转型,推动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变革。推动学校组织和机构层面的创新与变革,根据学校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工作形态转变,调整教师专业岗位来适应业务实际需求,如构建专门的学情和教情数据分析团队等。推动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的更新,如将教师的数字胜任力纳入教师专业标准;适应数据贯通、业务重组带来的优质资源更大范围地开放、共享和流转,建立匹配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空间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将多维度数据汇聚形成教师数字化档案,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教育服务供给纳入考核范畴等。

作者: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