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扩大老年大学资源供给,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让老年人老有所学是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达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2000多万人。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德学康乐为”五个类别上线课程43.6万门,总时长408.9万分钟,线上注册用户234.1万人,服务5640万人次学习。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教育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了种类多样的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满足了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是老年大学学位严重不足,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6亿,占总人口的21.1%。尽管老年大学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但与我国庞大的老年人规模相比,教育资源仍然不足。据媒体报道,某省老年大学2024—2025学年新班学位6929个,网上报名初始1分钟内,约20万人同时在线抢报学位,这说明了供需的巨大差距。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适老化改造不足、部分线上课程内容陈旧、互动模块设计少,地方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不够,老年人数字素养有限,仍倾向于报名线下课程。
二是老年大学课程开发、教研适老化不足,老年教育供给的质量滞后于积极老龄化理念。老年大学课程开发不能充分贴合老年群体的学习特点、普遍学情和身心需求,课程设置几乎都是围绕文化艺术领域进行延伸,最热门的课程是舞蹈、器乐、书画等,针对老年群体的家庭教育、生命教育、技能提升等课程不足,缺乏有组织的教研。大部分教师是兼职教师,缺乏老年教育经验,难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教学,影响教学效果。
三是教育资源供给的社会化参与不足。社区虽然设立了老年学校或学习点,但受到管理机制不畅、经费压力、场地不足等因素影响,供给情况不尽如人意。高校大多以短期培训、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教育服务,在互动机制、资源共享等方面有待建立长效机制。其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教育服务存在不确定性,专业化程度不高,有的服务内容偏娱乐化,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
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老年大学办学网络建设,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完善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推动办学服务向下延伸至乡镇(街道)、村(社区),利用乡村闲置中小学校舍建设一批老年教育点,将校园内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在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增加老年教育点功能,通过场地整合利用解决老年教育硬件设施供需紧张问题。根据老年教育特点,制定老年教育师资准入标准,广泛开展老年教育志愿服务,缓解师资不足问题。
二是深化积极老龄化理念,加快构建线上线下高质量课程体系。结合当地特色和老年群体实际需求,建设一批高质量课程资源,并建立常态化机制持续优化更新课程资源,建设区域性的老年学习资源库,满足老年学习者在身心健康、社交互动、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强烈愿望。对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全面的适老化改造,提升易用度。加强线上课程的互动模块设计,增加在线交流、互动答疑、线上社区、课程评分、有奖问答等内容,增加线上学习吸引力。建立老年人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机制。增加老年人数字素养通识课程,为更好开展线上学习打下基础。
三是整合老年产业社会资源,加大社会化参与力度。鼓励高校、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养老企业等参与老年教育,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共享设施设备、打造老年教育服务产品。坚持老年教育的公益属性,建立起办学资质和收费标准审核及公开制度、老年教育评价体系,对社会力量提供的课程、师资加强监管,防止出现高价课程、借课程名义推销商品等坑骗老年人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