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随企出海”的提案
推动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职院校在国(境)外开办学校323所,开办专业452个。我国“鲁班工坊”“郑和学院”“丝路学院”等一批“职教出海”打出了品牌、取得了实效。但是,职业教育“随企出海”依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政校企社协同不足。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涉及发改、教育、外交、商务等多个部门,目前国家层面和很多省份尚缺少相应政策文件和常态化的协调机制,影响境外办学项目的顺利实施。当前,职业院校“随企出海”采取的是“点对点”校企合作的模式,缺乏系统组织,政府、企业、行业、院校四方协同不足,产教融合水平不高,产教协同效应尚未充分体现。
二是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境外办学环境复杂,职业院校普遍面临办学资源不足、培养周期短、社会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等难题。多数职业院校开展的境外办学项目在财政经费支持、出入境管理审批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试行)(2019年版)》对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提供了指导,但实际上,不少条款难以落实,比如“联合管理委员会中中方组成人员不得少于1/2”与许多国家坚持的教育主权原则冲突;“在当地建设办学场所,配备教学设备设施,采购图书资料等”受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限制无法实施。
三是人才培养存在壁垒,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国家在专业课程标准、质量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方面与我国差别较大,存在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学历不被外国认可的情况。职业院校因地制宜构建适应海外实际需求的在地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不足。同时精通外语和技能的复合型师资短缺,多语种教材和教学资源缺乏。我国职业教育“随企出海”品牌塑造与质量提升仍任重道远。
为此,建议:
一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政校企社协同。制定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指导意见,制定关于境外办学投资、国有资产(实训设备)海外输出、外派教师出境审批、证书认证和海外发放等的支持性政策。围绕产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协作力度,明确职责分工,做好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在高水平服务“走出去”企业属地化发展的同时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
二是以行业协会为主体,推动完善保障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的牵头作用,组织专业法律和研究团队,加强对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规则的研究,及时提供决策咨询与指导,提示办学风险,为职业院校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方案。加强境外校企之间、境外院校与外国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及时为企业和院校提供有关讯息和行业预警,维护我国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引领性职业教育问题研究和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完善境外办学评估和质量认证制度。推动建立以国际职业教育标准为参考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积极开展中国标准在地化改造和政府认证。
三是以产业项目为依托,加快职教人才培养。契合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布局,构建以海外职业院校为主,国际技术研发中心、文化交流中心、语言培训中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跨境教育合作体。在地化开发教学资源,鼓励中外校企共建优势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开发、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结果考核等方面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供需适配度。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转型,通过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实现国内国外教学资源同步共享。加强“语言+技能+文化”人才培养,灵活组织境内外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和文化体验活动,有效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