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发达,去德国之前我们是清楚的。到了德国,没想到他们的职业教育那么发达,已成为义务教育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年大约2/3的年轻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经过严格的学习培训参加就业。这和我们接近75%的高考录取率完全不一回事。
当着我们拜访慕尼黑国家教育质量与教学研究所(ISB),当着我们到慕尼黑汽修技术职业学校实地座谈考察,两家负责人都从最新的欧盟国家失业率数据说起,指出西班牙15至25岁人口失业率高达50%,而德国不超过5%。那种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自豪溢于言表。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德国总理科尔说过,在德国这样一个资源不足的国家,经济实力是以从业人员的技能为基础的。经过良好职业教育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当时我正啃经济学的书,对科尔的话印象深刻。
德国小孩子6岁上小学,学制4年。小学毕业,家长和学生会根据学业成绩和班主任意见,选择上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或文理中学。主体中学包括5至9年级,实际上就是职业预科,主要学习职业基础知识,毕业后直接上职业学校,将来进入手工业和制造业。实科中学包括5至10年级,以培养中等的工商业界、政府机关实务人才为主,毕业生大部分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有的选择上职业学校或文理中学。文理中学包括5至13年级,毕业后上大学,将来从事学术研究。2013年,选择三类中学的比例分别是44%、21%和35%。
我们一定会有不少人觉得,10岁就分流,未免太残酷了。你怎么看出人家孩子不是做学问的料儿?这不是过早断送了家长和孩子成龙成凤的希望吗?德国人不这么看,ISB的莱特纳先生说,上大学比例低,恰恰是德国教育体制的优点。德国社会当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得了博士学位的人可以把“某某博士”钉在门牌上,很荣耀。但年轻人客观上存在资质差异,并不都适合上大学当博士。即便上了大学,宽进严出,每年差不多有25%的人毕不了业。社会不只需要科学家,更需要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技工。虽然小学毕业分流早了点,但德国职业教育并不是“断头”教育,和普通教育是贯通的,职校学生的上升通道是顺畅的。
他讲了自己的经历。他中学毕业去读职业学校,学银匠,开过首饰店。后来觉得不满足,就去上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几个不同的职业学校工作过,后来到ISB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研究。也就是说,学生的选择并不是一次分流定终身,还有很多“蓝领变白领”的机会。通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些年轻人可以做到大公司的高级专业工人,社会声望和收入水平并不比大学生低。前几年有个材料说,高级工人到65岁退休前人均能挣200多万欧元,大学本科以上的人能挣232万欧元,差距不大。既然这样,很多人当然就会选择职业教育了。
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二元制。职校学生必须和一家公司签订培训合同。在学期间,一周有三四天时间在企业,跟师傅学,按教学计划掌握生产流程,学习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一到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联邦政府制定校企合作培训框架计划,校企双方都照此执行。德国实体经济发达,招工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巴伐利亚州大企业多,各企业巴不得培训职校学生,早一点锁定工人,早一些派上用场,况且国家还要支付给企业一笔代训经费,所以校企合作的动力比较大。
在慕尼黑汽修学校校长凯尔先生看来,德国职业教育其实应称为“三元教育”,除了校企这二元,行业协会也算一元。行业协会的作用,就是组织考试委员会制订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测试,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监控成员企业的实训。如发现哪家企业不执行政府的框架计划,培训质量不高,行业协会就会收回培训权。这在德国,算是很重的处罚了。
德国为什么那么重视职业教育?主要是他们认为要保证德国产品的质量、行业的品质,就业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产品质量受到其他国家的嘲笑,他们把愤慨化作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动力,从国家层面立法实行强迫义务的职业教育。德国的职校,涵盖了全德国349个不同工种,培养目标不仅包括产业工人,还包括理发师、首饰匠、殡葬师、酿酒师、蜡烛师等。现在只要说是德国产品,似乎就是品质的保证。
据说,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加强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交流,三十来年前去取经者不下10万人次,但我们的职业教育至今差强人意。不是我们对人家的东西了解不够,而实在是学不来。关键在于,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问题、教育体系问题。我们的孩子上学就是为了高考,进个好大学,初中毕业上职高、高中毕业上职业院校,都是无奈的选择。德国孩子从10岁开始就学技术,接触不同行业,等到十八九岁正式入职的时候,他对某个行业的熟悉就有七八年了。所以,德国有德国的土壤,我们有我们的环境。我们难以接受过早的学生分流,“贵学轻技”的风气一时还难以扭转,教育体系的结构还不那么合理,校企合作还没有那么大的动力。要改变这些,也不是一日之功。
目前,中国制造正在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需要大批技能人才,技工荒已成为制约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最大短板。需求就是导向,需求就是动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观念一定会有所转变,政策支持力度一定会不断加大,一定能够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更为顺畅,职业教育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