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把“金钥匙” 打开两道“厚实门”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担任总书记以来,多次提到要推动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2012年岁暮,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对一位民主党派领导人提出的关于共同研究民主监督的路径和措施的建议,习近平同志当场就表示要“推动”。今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就推动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又作了极为重要论述,笔者就此谈谈学习后的一点粗浅认识。
两道“厚实”门
长期以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一直被人们“白眼”。这个“人们”,既有社会上的广大老百姓,也有中共党内真心希望民主党派监督的党员,还有民主党派内部的广大成员,甚而言之,也还有世界上关心中国发展的人。
为什么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一直被人们“白眼”?一言蔽之: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全面地、真正地发挥应有作用。现举其荦荦大端者言:在反贪反腐方面,民主党派基本上毫无建树,除了新闻媒体报道出的原民盟省委副主委、云南省第五届、六届政协副主席杨维骏实名向中纪委举报原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等人之外,再也乏善可陈。在党政领导干部人选协商方面,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也形同虚设。根据有关的中共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约定,一定级别以上的党政领导干部任命之前拟以提名之时,均要经过与民主党派协商以征求意见的程序,但是,十八大以来被绳之以法的“老虎”,带病而被提拔之人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其“病历”长达10来年,而在拟提拔一些“患者”的名单上,各民主党派均是盖了章、签了字的。至于其他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面子工程、不良政绩工程,一直屡禁不止的强拆事件等等,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也鲜有与焉。因此,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一直被人们“白眼”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或者参政议政并不是这样的。众人熟知的梁漱溟和毛泽东因农民问题廷争面折,文革中几位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就文革问题上书毛泽东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那么,为什么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功能会不断式微乃至“略等于无”呢?原因很多,现只从两个方面做点简要分析。
第一个方面:执政党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政治生态的不良。现在一些研究中国统战史的学者认为,新政协成立以后到1957年之前,是中国多党合作史上的“黄金时代”。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也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敢于建诤言履行民主监督职责的“黄金时代”。翻阅彼时的史册,除了可以检索出梁漱溟的民主监督事例之外,还可以看到著名的无党派代表人士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黄万里反对三门峡工程上马等史实。但严重扩大化的反右运动,使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社会各界噤若寒蝉。1959年庐山会议后,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又使“满朝钳口,百僚结舌”。政治生态的不良,导致万马齐喑。十年浩劫,政治生态由不良而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自然,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也就彻底消失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治生态不断改善,虽然中共历届领导人均多次明确表示需要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欢迎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虽然中发【1989】14号文件将民主监督列为民主党派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权利,并提出了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虽然中发【2005】5号文件亦进一步对加强民主监督提出了要求,但政治生态不良乃至恶化中出现的“因言获罪”的历史造成的负面影响和阴影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因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还是无从体现。
其次是执政党个别领导干部没有“雅量”。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一些领导干部怕监督、不愿意被监督,觉得老是有人监督不自在、干事不方便。”这种现象在省、市、县级层面较为常见。某市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征求民主党派意见的座谈会上,一位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对这个市的一项工作提了批评性意见,而在场的一名主要领导人当即就面露不悦,继之拂袖而去。另一座县级城市的一把手也因为在一次所谓的民主生活会上,一名党外同志对其作了真诚的批评,结果从此就不再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后来的会议了。类似的事情不时可见可闻。喜欢戴高帽,喜欢听“建设性”意见的领导人多,虚怀若谷有雅量的领导人少。自然,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个方面:民主党派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个别领导人缺乏担当品质。回顾民主党派几代领导人的风范,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认为:反右以后,部分民主党派领导人敢于担当的品质在逐渐软化、弱化、淡化,而这“三化”,由上到下,顺时承袭,越来越明显。因此,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几乎成了绝响,梁漱溟、马寅初等人的谏言也几乎成了绝唱。领导人是组织的掌舵人,也是组织的旗帜,领导人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责上没有担当,当然会影响组织其他成员,从而影响整个组织形象。
其次是部分人日趋世故老成的问题。这一部分人,在履行民主党派政治职责的过程中,常常是看人脸色,无论是发言还是写文章,讲究的是反复“打磨推敲”,目的就是“磨去锐气,敲掉棱角”,使其四平八稳,宁愿“隔靴搔痒”,也不愿“一针见血”。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悟出的“至理”是:说的是实话,实话不全说。这种世故老成竟然被看做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在民主党派内部很有影响,也很有市场。
当然,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呈现出如此之现状,还有其他原因,但上述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
于此,是否可以这样比喻:执政党和参政党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犹如两道厚实的大门,将民主监督牢牢地关在了门后?
三把“金钥匙”
民主监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毛泽东早在1945年与黄炎培作“窑洞对”时就指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人亡政息。对执政党如此,对参政党呢?民主监督则是一种政治职能和政治责任。真正推动民主监督,于国家、于人民、于巩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均善莫大焉。
那么,如何打开两道厚实的大门,真正推动民主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给了我们三把金钥匙。
第一把金钥匙:要从制度上保障和完善民主监督。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而且,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与司法监督均已不同程度地迈上制度化、法律化轨道。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从理论上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它是一种协商性监督,具有软监督、软约束的特点,其效果不稳定,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非权力性的监督,只有得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才会发挥其真正的监督作用。但是现实中,各级党委对民主党派的重视度不一,民主监督的效果也就呈现出‘上热、中温、下冷’”。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古人说:‘距谏者塞,专己者孤。’如果把监督当成挑刺儿,或者当成摆设,就听不到真话、看不到真相,有了失误、犯了错误也浑然不知,那是十分危险的。”没有制度约束权力,就有人不接受民主监督;没有制度保障民主监督,监督对象就很难听到真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当年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如果领导者不接受群众批评,就要垮台;如果我们不接受批评,难免我们也演出霸王别姬式的悲剧。正是如此,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从制度上保障和完善民主监督,探索开展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
第二把金钥匙:共产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包容的气度。这是习近平同志一贯提倡的主张。2013年2月6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继续加强民主监督,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在《讲话》中又说:虽然党外人士有些人说的话、提的意见有时听着不舒服,但只要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便说得尖锐一些,即便工作费时一些,也是十分有益的;“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我们共产党人要有这个胸襟和气度。别人的批评,正确的要听、要改正,不正确的要容、要引导。”事实告诉我们,有了“这个胸襟和气度”,别人才能够说真话道真相,才愿意说真话道真相,才敢于说真话道真相。江海不辞细流乃有其大,泰山不拒微土乃成其高。宽阔的胸襟和包容的气度,不仅仅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涵养,不仅仅是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为推动和发展民主监督提供条件,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
第三把金钥匙: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全面地、真正地发挥应有作用,固然与政治生态不良和执政党个别领导干部没有“雅量”有关,但民主党派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至关重要,否则,梁漱溟、马寅初、杨维骏以及文革中上书的现象我们就无法解释。2013年,在与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中,习近平同志就要求党外人士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同志们积极建诤言、作批评,帮助我们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我克服工作中的不足。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全国政协成立65周年的大会上再次做了类似强调。这既是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间接地反映了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方面明显存在提升质量增强实效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仅靠第一把和第二把钥匙还不够,还需要第三把钥匙,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在《讲话》中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民主党派不是俱乐部,不能不加甄别,来者不拒,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五种能力”。
以上便是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给我们的三金把钥匙。这三把金钥匙,把把有用、把把管用,把把实在,把把关键。认真使用,一定会有效地推动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
搞好“三建设”
当然,这三把金钥匙主要是针对民主监督的对象,也就是党员干部而言的,但是,作为民主监督的主体民主党派,又应该做些什么?根据《讲话》精神和民主党派的实际,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搞好以下三个建设:
一是思想建设。这里的思想建设,除了要不断坚定成员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信念、夯实合作共事的政治基础,亦即搞好成员的政治素质的培养外,根据目前民主党派中一些人在参加国家政治活动中的表现,还要着重培养成员的政治勇气、政治担当、政治智慧。这是当前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一大要务。民主党派如果具有这样一批成员,不但能够避免在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职责中名不副实,而且能够避免被世人忘却和边缘化,这也是维护多党合作制度的要求。
二是组织建设。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的一样:民主党派不是俱乐部。民主党派是政党,既不是俱乐部,也不是社会团体,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发展成员、培养成员是组织建设中的两项重要工作。作为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始终不能忘记民主党派这一根本的政治属性。因此,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一定不能搞“不加甄别、来者不拒”。笔者认为,发展成员,一定要严把政治关,既要看其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也要看政治理想、政治抱负和政治勇气,或者说,也要看其是否具有肝胆相照的政治情怀和敢于做诤友说真话的政治品质。同样,培养成员,也要着重培养其敢于民主监督、善于民主监督的素质。如果民主党派仍然在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职责中还是那么世故老成,那既不是肝胆相照,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政党。培养成员,一定要培养出像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意义、作用和价值。
三是能力建设。要履行好民主监督职责,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还需要相应的履职能力。2015年,在中共中央领导人与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共迎新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希望大家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为政党协商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分析近年来民主党派的履职,应该说水平是在不断提高,但就民主监督方面而言,依然如前所言“乏善可陈”,这固然与存在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关,但也与民主监督的能力一直是短板有关。因此,根据习近平同志对民主党派履职的要求,根据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要求,当前,民主党派应该着重研究民主监督的路径和措施,应该着重提高成员在民主监督方面的能力。
做好了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就有了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能力基础。
回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系列相关讲话精神,我们看到,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要“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 要“一如既往营造宽松民主的协商环境,鼓励不同意见交流和讨论,真正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氛围。我们将继续为党外人士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好条件”,如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又给了我们“三把金钥匙”,这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是真心实意地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
我们还看到,在2015年5月18日开始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第一部统战工作党内法规中,中共中央再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需要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同时,还对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了准确界定,并非常具体地指出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10种形式,这充分说: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已经初步有了制度保障。
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两道“厚实门”一定会被三把”金钥匙”打开,民主监督将会得到有力推动,多党合作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一定会到来。
(作者系民进四川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